William Zhao: 在過去的十年裏,烹飪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Franckelie Laloum: 是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想要美味的食物和好的餐飲服務,但精緻的餐飲文化正在發生變化,人們不想為了一餐晚飯花費四個小時,同時也不想得到過分傳統和正式的服務。四小時一頓晚飯的頻率大概是一年三次,實屬稀有。

William Zhao: 是的,我們對用餐體驗和期望正在發生變化。事實上,長時間的用餐可能並不那麼健康。到處都是新開的餐廳,年輕的廚師和新品級的菜單,現在人們想要更健康。

Franckelie Laloum: 同時人們想知道更多關於食物來源的訊息,比如一道菜裏面有甚麼?人們開始關注它們來自哪裏?它是如何種植等等。這就是我們餐廳真正關注這一點的原因,這裏的蔬菜是有機的,魚是野生的。我認為這個改變正在世界範圍內,在歐洲和美國發生。

William Zhao: 你有很多顧客詢問成分的來源嗎?

Franckelie Laloum: 是的!因為我們有很多來自歐洲的產品,比如雞和田雞。在進口法國食品方面,我們與巴黎北部的一家蔬菜 農場供應商合作。我們的客人都察覺到了這些進口食材和本地食材的差異。

William Zhao: 你有沒有發覺在大流行之後,因為很多人開始在家工作,自煮的頻率更高,這樣的改變是否給業務帶來了一 些挑戰?

Franckelie Laloum: 事實上,由於封鎖,人們需要在家做飯的時間可長達數月,尤其是在歐洲。而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它可以將人們聚集在一起。

William Zhao: 我也喜歡烹飪!烹飪是藝術,也像一種冥想,你需要集中注意力,這讓人舒緩壓力。我喜歡從採購到準備,直到完成烹飪的最後一分鐘,都需要集中注意力!

而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關注提升,對於食材的要求也變得更高,更加講究其來 源;William 和 Franckelie 對於食材的 認知同樣有一致的高度。對於食材有着極高要求的Franckelie有感而發:「每個地區都有它的特色食材和當造食材,那些大量生產、欠本土特色的食物,味道難以達標。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是誰在背後製作,誰有好的製作哲學。在食物有着同樣品質的情況下,會選擇香港的食材,以降低碳排放。」William表示贊同:「如果有最好的食材,烹飪就成功了一半。香港的本土食材雖然不及法國,但香港受 惠於地理優勢,海鮮非常好吃!」

William Zhao: 你也在日本工作過吧?日本料理總是讓人着迷⋯⋯

Franckelie Laloum:我喜歡日本料理,因為它很簡單。日本料理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體現,比如壽司,米飯的質感、魚的溫度、切魚的方式,這些都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記得我在日本的時候和 桃子供應商聯繫,當我要求更多桃子時,他拒絕了我,因為他們要控制質量。

William Zhao: 我還有一個疑問,為甚麼在歐洲,街頭小吃不流行?在法國,基本只有crêpe。即使在日本,也有很多街頭小吃。在歐洲,人們只會在下午喝杯咖啡!但在中國,人們會喝「下午茶」,甚至吃湯麵,總是有很多吃的選擇。這是文化的差異。

Franckelie Laloum:我也問了自己很多次,不知道為甚麼在歐洲他們沒有很多街頭小吃。但是在亞洲,人們都喜歡到處吃東西。雖然對於街頭小吃在歐洲和巴黎為何不流行兩人無法解釋,但談及巴黎的亞洲餐廳。 William 推薦 Franckelie 一間他鍾愛的巴黎的食品市場——Le 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新開的日本餐廳。

William Zhao: 亞洲飲食文化越來越受歡迎,同時中國旅遊業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在法國的亞洲食品質量也越來越好。除了越南菜以外,還有更多的選擇。日本菜和中國菜也一樣,甚至連珍珠奶茶也從幾年前開始在巴黎流行起來。

Franckelie Laloum: 那條街和糕點都很棒。糕點太棒了!我們的糕點都是自製的,除了麵包,因為烤麵包很難;我們向 一家麵包店購買麵包。由於要求麵粉必須來自法國,因此我們找到了一家優質的麵包店。你試過做麵包嗎?

William Zhao: 我做飯但我不烤麵包。我做意大利麵、中國菜、辛辣的粵菜,我試着做不同的東西,比如花膠、法國人不 把它作為食材。中國飲食文化非常着重口感,相反歐洲沒有那麼重視食物質感。就像歐洲人不喜歡鮑魚一樣,對他們來說沒有味道;但中國人喜歡耐咀嚼的質地,例如海蜇、蝸牛。你喜歡蝸牛嗎?亞洲人喜歡它的質感,但並非所有歐洲人都喜歡。

William Zhao: 你在香港未來有甚麼計劃?

Franckelie Laloum: 我想創造一些不同的東西,也許會創造一個新的地方,也許是一個真正的Bistro。Bistro提供法式洋蔥湯和美味的牛面頰,就是簡單的法國菜,還有沙律、蛤蜊、烤魚、黑胡椒韃靼牛肉等。我認為在我們和三星高級餐廳之間是有市場的。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這是我的新項目。

Guests: Franckelie Laloum, William Zhao

Editor: Kaz Lam

Photographer: Terence Man

Location: Louise 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