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與家人逃離法西斯主義的意國,Pierre Cardin往法國途中經過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他記得當時向母親大嚷:「我失明了!」直至去到隧道盡頭,重見光明。

朝夕不保的童年對Pierre Cardin有甚麼影響?Pierre Cardin的設計遇上1960年代的未來主義,他創作從不根據歷史,如脫韁野馬發揮想像力。當你對他的童年有所理解,不難明白為甚麼他不愛回望歷史作為時尚創作的根據,而且對未來的幻想總是色彩斑斕、繽紛,而且有點campy。

日本模特兒Hiroko Matsumoto(右)是Pierre Cardin的繆思。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日本模特兒Hiroko Matsumoto(右)是Pierre Cardin的繆思。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兒時希望當演員的Pierre Cardin,從歌劇《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開始了時尚設計的工作,隨後他的成名作是一件紅色百褶外套(見於預告片)。

當時的Pierre Cardin的創作只懂得回應潮流,未遇上天時地利人和,把Space Age帶來凡間。隨後他開始創造未來主義的風格,甚至拒絕只做訂制時裝,反行其道首推成衣(ready-to-wear)。即使當時他立即被高級時裝協會(Chambre Syndicale de la Haute Couture)開除會藉,但是他依然在所不惜地做他想做的事。

那時候的他不知道,這個在別人眼中的「錯誤」(成衣),竟為日後定下基礎,讓時裝由一種文化進化成一種產業。

1970年1月30日:巴黎兩位模特兒為Pierre Cardin 1970春夏高級定制時裝系列展示名為“Earth-Moon”的作品。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1970年1月30日:巴黎兩位模特兒為Pierre Cardin 1970春夏高級定制時裝系列展示名為“Earth-Moon”的作品。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紀錄片導演P. David Ebersole 與 Todd Hughes同是Pierre Cardin的收藏家。二人希望紀錄片能印證Pierre Cardin才是首推成衣的設計師,而非大家印象中的Yves Saint Laurent。而他們指出Pierre Cardin是個愛熱鬧的人:「他喜歡參加聚會。他愛人群,喜歡被笑聲包圍。他懷念主持Maxim的那些年。每當我們拍攝時,無論拍攝到有多夜,他總會帶着我們全體人員去吃飯。他想與所有人聊天,找出他們在做甚麼。」

紀錄片中,Pierre Cardin也不吝嗇地展現頑皮一面。

我年輕時外表不俗,所以每個人都想和我上床。

Pierre Cardin

年輕時的Pierre Cardin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年輕時的Pierre Cardin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Pierre Cardin的名字你必定聽(或看)過。但問題是,你認識的“Pierre Cardin”是由行李箱,香水、建築物、家品、還是時裝而來呢?紀錄片導演認為Pierre Cardin是個聰明的商人,因為他不但懂得設計時裝,對家居設計、建築也甚有品味。

位於法國的Bubble Palace是當代傑作,公認tasteful的Raf Simons掌陀Dior時也在該處舉辦時裝展。隨後,Pierre Cardin的名字當成衣般(licensing)賣出去,才散見於文具,行李箱及手袋、香水等產品上。雖然好像很隨便,但是這就是首見時裝設計師致富的案例。這個模式隨後也影響不少後來者,與他年代近一點的,就是迷你裙代言人Mary Quant。

Pierre Cardin的作品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Pierre Cardin的作品

photo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時裝紀錄片《House of Cardin》2020年8月14日在美國及加拿大上映;9月15日陸續在數碼平台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