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設計師分別來自法國、美國和西班牙(但以意大利威尼斯為基地),先後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出道,適逢工業革命正開始改變世界,可幸他們沒有追趕大勢,依然堅持傳統的手工藝製作。難得的是,縱使形式上是傳統手作,他們對服裝的思考卻極盡創新之能事,往往能 think out of the box,為服裝界帶來由布料到裁剪,甚至製作過程上的空前創意。難怪到了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每當提起他們的名字,時裝行內以至一眾時裝迷都無不肅然起敬。

三位設計大師之中,當以 Madeleine Vionnet 為最純粹最簡潔。她的時裝哲學很簡單,一切從布料出發,而且她注重的是當布料披搭在女士身體上時的感覺,需要表現出女性的溫柔和灑脫。所以 Vionnet 從當時盛行的內穿束腰緊身衣外搭誇張線條設計服裝解放出來,讓女士做回自己,重拾自信,以自己最天然的身體線條示人。
當然,為了讓穿上的衣服效果更完美多變,Vionnet 發明了不對稱剪裁,概念很簡單,只需在剪裁時將布料轉動45度,便能成就穿起來既流線又性感的感覺。雖然我們說,是 Vionnet 自己摒棄了當時充滿誇張雕塑感的衣服主流,但其實她自己最注重的,也是衣服的形態,所以Vionnet的設計總是簡潔沒有太多裝飾性細節,設計師更看重如何能讓衣服表現出穿者的優美身段。

前任法國版《VOGUE》總編輯 Carine Roitfeld 自己出版的雜誌《CR》去年一期便有專文向 Vionnet 致敬,更以 “fashion designer’s fashion designer” 來形容。事實上,Christian Dior 便曾經說過,”No one has ever carried the art of dressmaking further than Vionnet”,之後的 Issey Miyake 和 John Galliano都深受影響。

我則有幸約十年前於巴黎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看過 Vionnet 的回顧展,現場看着一件一件由人體模型穿上的 Vionnet,雖然沒有由真人穿着那般震撼,但都能讓我明白,衣服真的要穿在身上時才能表現出它的立體美態,然後更佩服 Vionnet 是如何想到以不對稱裁剪這種破壞性創作,來成就一件穿上身後婀娜多姿的美麗衣裳,活化穿者的魅力。

Charles James注重衣服的造型線條,有點雕塑況味。 Model wearing Alaska Sealskin coat by Charles James, with hat by Hattie Carnegie, and earrings by Harry Winston. (Photo by Erwin Blumenfeld/Condé Nast via Getty Images)

Charles James注重衣服的造型線條,有點雕塑況味。 Model wearing Alaska Sealskin coat by Charles James, with hat by Hattie Carnegie, and earrings by Harry Winston. (Photo by Erwin Blumenfeld/Condé Nast via Getty Images)

同樣曾在巴黎發展但來自美國的 Charles James,則是Vionnet的相反。如果Vionnet 的衣服是有機流線的尊重身體而為,那麼 James的衣服便是充滿結構性細節以表現某種藝術形態而作。誠如 Rick Owens 在為他的偶像專書《Charles James: The Couture Secrets Of Shape》裏作序所言,

 

When I started my label in the mid-nineties, my ultimate goal was to be Charles James… I’ve personally always try to promote clothes that are fluid, respectful of the body and gentle… James’ clothes were the opposite… they were engineered, scaffolded, constricting, and hard.

事實上,對 James 來說,每一件衣服都是一次藝術創作,而可能因為他本身為男士的身分,加上出道前曾在建築公司工作,在男士通常比較理性的思維及建築美學的薰陶下,令 James 會從較塑形的角度出發,甚至會借用較功能性的結構工程理論為自己設計思維的基礎。所以 James 其中一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曾經發明一套量度衣服的標準和系統,雖然不為時裝行業採用,但也證明了他不囿於傳統的大膽創新風格。他自己便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創作,”Cut in dressmaking is like grammar in language. A good design should be like a well-made sentence, and it should express only one idea at a time.” 借語言來比喻服裝剪裁,大家可以想像 James 的創作是如何邏輯思維。

而縱使 James 是如何的邏輯,但執行創意的還是以人手工藝為核心。像他其中一件最經典的設計 taxi dress,以一條拉鍊螺旋式地貫穿整條裙子,概念雖硬性,但沒有軟性的手工藝製作,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著名超現實藝術家 Salvador Dalí 便曾經以”The first soft sculpture” 來形容 James 的作品。

其實與其說 Charles James 是時裝設計師,更準確的說法應是時裝藝術家,他是徹頭徹尾的藝術家,碰巧他使用的媒介是布料是服裝而已。難怪 Christian Dior 便曾坦言他自己經典的New Look設計靈感啟發自 Charles James。另一位時裝界公認的天才設計師 Cristóbal Balenciaga 更說,”James was not only the greatest American couturier, but the world’s best and only dressmaker who has raised [fashion] from an applied art to a pure art form.”

Mariano Fortuny 經典的壓褶技術演繹為女士裙擺,增添不少可能性。 Delphos dress, 1948 (back view). Pleated silk by Mariano Fortuny. (Photo by Chicago History Museum/Getty Images)

Mariano Fortuny 經典的壓褶技術演繹為女士裙擺,增添不少可能性。 Delphos dress, 1948 (back view). Pleated silk by Mariano Fortuny. (Photo by Chicago History Museum/Getty Images)

最後要介紹的一位大師雖然沒有上述兩位那麼出名,但他卻可以說是首位鑽研布料藝術及生產過程的設計師:Mariano Fortuny。可能是因為學習繪畫出身(他常以畫家自居),Fortuny對服裝的理念也和 Charles James 一樣是當作藝術品一般的看待,而他的創作手法是一種加法,經常思考如何把一幅布料加工成為嶄新的服裝原材料。
Fortuny 使用的方法大多離不開漂染、印圖甚至通過工業技術改變布料的形態。從1901-1933年間,他便先後註冊了22個發明專利,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自然是1909年成功註冊的 heated pleating device(Fortuny發明了這部以木材構建附有陶瓷管的機器),生產出 Fortuny 的簽名式標誌設計:壓褶裙。靈感源自古時候的簡單人手壓褶布料,以表現太陽光射線的感覺,造型則以希臘雕塑及着裝文化為靈感,Fortuny設計出經典的 Delphos gown 和之後的 Peplos gown 等以壓褶布料為主角的服飾。而因為布料呈壓褶紋理的關係,更容易適應穿者的身形,同時不會失去本身的造型感覺。

Fortuny 的壓褶裙甫推出迅即成為女士們至愛,翻看檔案資料,連創辦《VOGUE》的 Condé Nast 夫人 Clarisse Coudert 都曾穿着造像。當然,這款經典設計亦影響了無數後來者,像 Issey Miyak 的 Pleats Please 系列便是範例。 而除了繪畫及時裝外,Fortuny 更涉獵燈飾、建築及舞台和場景設計等工作,加上其不斷創新的發明精神,完全就是多才多藝的 renaissance man,是 Leonardo Da Vinci 的近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