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Margiela在1998年與美國《Vogue》的一篇訪問說出,設計師名人化的趨勢,以致各人對設計師感興趣的,只有他們的喜好與秘聞,他們的創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像兒時看劇集也是看明星多於解讀劇情,這種趨勢不是不教人意興闌珊的。

適逢看了Christopher Nolan御用男演員Joseph Gordon-levitt的Ted Talk,講述創作者的幸福,在於能夠專注在創作上,同時透過作品獲得眾人的目光(attention)。在此看來,川久保玲至少獲得創作者的一半幸褔。

更偉大的點子,也需要與其它人共同實現。我喜歡Nicolas Ghesquière說的「每個經典也曾經讓人耳目一新。」,擴大層面又能解讀成「每位偉人也曾名不經傳」。雖然 Comme des Garçons在1980年代末在巴黎闖出名堂,但是各人對川久保玲的設計也是好壞參半。當時的Comme des Garçons不是現時的Comme des Garçons,要處身於其團隊,替她實行如此破壞性的點子,少一點信任和勇氣又怎能成事?

@cdgarchive 在Instagram上發佈一張美國《Vogue》在2000年為Comme des Garçons拍攝名為“Dream Team”的仝人合照,相信當時編輯所謂的“Dream Team”,並不是單純指工作上的默契,更甚者是那份相信能共同改變世界的決心。成名前的公司與成名後的公司是兩個世界,前者的工作人員大概抱着放膽一試的賭博心態,信任有如trust fall,若然成功,那種喜悅相信是難以言喻的;相反,即使失敗,在互相信任的環境下,屢敗屢戰又有何困難?能夠一夥人不知頭不知路地共同追夢,成敗得失只如浮雲,經歷定必教人不狂此生的。

(值得留意的,Comme des Garçons向來只得川久保玲一名設計師。其它人多數擔任裁剪師傅、紙樣研發員等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