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真想認識見山書店,是從老朋友老同事佘宗明短訊開始。老朋友耗費數年時間成就的武俠小說處男作《吟留別賦》正式出版,簽書會便定在見山。之前只是輾轉從媒體報導及朋友相傳接觸過,直至Simon(佘的洋名)短訊邀請,這才開始燃起親身見識見山的欲望,很想了解他們是如何得到老朋友的垂青。

第一次造訪見山是在立夏,那天下着毛毛細雨,我從荷李活道拾斜而上,去到位於太平山街橫巷的見山,只見Sharon已經坐在門前和朋友閒聊着,門口空地豎立了臨時帳篷,四角支杵支撐着大大幅的藍色膠布,當天下午將有一場新書發布分享活動。我和Sharon握了手,簡單的自我介紹,便說想先參觀一下見山,便逕自走進了書店。
和店外令人有點煩厭的下雨天相比,甫踏入店內便有一種戛然而止的寧靜。前方放着一張只比麻將桌大一點的檯,背靠着一扇窗戶的右邊權充店長的小辦公地方,其餘滿佈發售的書籍,而且因為地方有限,大都採直立書貼着書然後書脊向上的方法擺放。書桌後方則為一個小溫室的空間,是店主特別讓工匠穿牆打造的展示小區。

大門左方有一堂只容一人上落的木樓梯,拾級而上便見到二樓專供客人自由閱覽書籍的空間,只見居中放了一張二人矮几,單邊左右兩扇窗戶前則放置了木桌和椅子,另一邊貼牆空間擺放了書櫃,內裏放滿了供自由閱覽的二手書籍。

縱使見山書店空間是典型的香港狹隘風格,但外觀卻是叫人羨慕的地舖連二樓,佔據了其後方住宅建築物的平台而下的空間,予人一種千年一遇的珍罕感覺,也就不再計較內裏空間的大小了。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類比效果在作祟。

但其實只要親身到過見山,大家最印象深刻的,倒肯定不是以上物理空間的對比,而是書店所賦予的那種無限自由的精神分享感覺。誠如Sharon和我解釋開設見山的初衷,便是希望為城市人提供一個既自由又免費的全free空間,讓大家隨時隨意到來,拿一本書隨便坐下好好翻閱,一點生意都不用幫襯。

我問Sharon,開書店是否自己一種夢想,「我沒有這種夢想的念頭,只是喜歡文字和閱讀,所以當我遇到現在這個空間,很自然便想到要做書店。開頭以為開書店很簡單,但開始籌備以後才發現較想象中複雜,當中交錯着許多事情。幸好之後又較想象中順利。其實最重要都是隨心吧。」

在開書店前,Sharon先後做過幾份工作,大致可以商業和非商業性質來區分。做過最久的一份是和金融有關,在穆迪評級機構工作了10年。之後想脫離商業,先後在學校和非牟利機構工作了數年,然後便是見山。

那麼現在的工作和以前最大分別是甚麼?「以前在中環上班,每天朝九晚五的很有規律,遇見的來來去去都只是同事或因公往來的同一批人。但現在書店接觸的卻是來自四方八面不同的人,我原本是很注重和人在情感上的溝通,是書店拓寬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其實選擇怎樣的工作,和你想在生活裏遇見甚麼人是有某種關係的,對吧?!」

說回見山,在構思時有沒有以一些書店作為學習標桿?「雖然這世上實在有許多很好的書店是我喜歡的,但要照辦煮碗卻不可行,畢竟各自的背景條件很不一樣。其實我當初只想開設一間企理乾淨的書店便好,鼓勵大家可以放鬆自己坐下來看書。我甚至在店外空地架設過太陽傘及兩張藤椅……其實逛書店是一種享受,每一家書店的特色體驗是不可能被複製到別的地方。像我很喜歡日本高松一位男生開設的閣樓書店,很有樹屋感覺,爬上去的樓梯更十分斜,而且需要預約,但我仍然樂意造訪。」
逛書店的樂趣有時像探險一樣,那裏除了有理所當然五花八門的書本,引領大家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有被書本包圍的獨特安靜的氛圍,書店就是讓大家在城裏想逃離現實時最方便的目的地。「其實逛書店作為一種escape,更應該成為生活一部分,或一種習慣,習慣隔了一段營營役役的日子後,便要懂得抽離現實,到另一個時空裏去,在哪裏一切是自由的,就算你不閱讀,也可以甚麼也不用做,享受甚麼都沒有發生的時光。」

其實都是一種平衡吧。恰好見山的英文名稱由來,便像冥冥中呼應着這種平衡的真理。原來Sharon在決定以見山為名後,專門找她打工第一個老闆為她改書店英文名稱,於是舊老闆問她,上了山後下一步應該做甚麼?便是回到陸地,從一個海拔高度歸零,於是便以Mount Zero為名,道理和在忙碌城市生活中偷閒停頓下來休息一樣。

所以除了以兩層的書店空間為城市人提供抽離現實的自由放空外,Sharon更藉着書店週邊空地的優勢,努力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為人客提供各種放鬆的體驗,開業一年便已舉辦過16場活動,未來希望往夜晚發展,舉行一些像歌唱表演或黃昏爵士音樂會等的節目。

1 / 2

Sharon’s Choice

1. True Stories-Sophie Calle
每一篇故事都極短,雖然那麼短,你永遠猜不到結局,十分 inspiring。

2. 在我還年輕的時候-佘宗明
Simon 的書是大家的集體回憶,美好的八十年代,我們聽的歌看的電影讀的書身邊的人溫暖真實又動人。

Mount Zero
地址︰上環太平山街6號C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