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會同意,Andy Warhol 是最完整地跨界的藝術先鋒,把藝術和設計和生活和不同文化媒介的界線模糊化,以輕鬆隨意的態度和手到拿來的方法,每天不停地進行各種創作。其中一種創作便是攝影。據說 Warhol 每天都會拿着自己的35mm菲林相機,每天起碼拍攝一筒菲林,把全天自己見到的人、事、物都一一記錄下來,有些是公開的,更多是私人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Warhol 真的會把菲林沖曬,或起碼把每筒菲林的影像透過contact sheets 打印出來。2014年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把 Warhol 整個攝影檔案共約13萬張負片及3600張 contact sheets悉數捐贈史丹福大學的 Cantor Arts Center 收藏。

當然,光是收藏於倉庫是毫無意義的。基金會對大學的要求是要對這些影像作出盤點和梳理,並將之數碼化,搭建電子資料庫,並製作目錄,供大眾可以隨時上網瀏覽參考。還有如果在梳理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有趣的角度或創意概念,更可以邀請出版人就特定的主題整理並出版成書,或和策展人合作策劃一些展覽。

《Warhol on Basquiat》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輯錄成一本獨立而私密的圖片集,對喜歡兩位藝術家的朋友來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絕對值得珍藏的攝影專書。全書最叫人動容的地方,除了是 Warhol 真的純粹以 snap shot 形式隨意地拍攝外,還有他親筆撰寫的圖片說明更像隨筆,絲毫沒有修飾作態,充滿直白的感情,當你在翻閱時,就像 Warhol 坐在你旁邊一起翻着他家的相簿,然後逐張照片和你解釋是甚麼時候在哪裏及甚麼狀況下拍攝,有時只有一兩句,有時可以長篇大論,但長短絕不重要,窩心的是它們都是源自 Warhol 心底的真話。

也許以今天數碼影像氾濫的年代看來,Warhol 當年的13萬張照片並非很誇張或多厲害的一件事情,但這些影像是由一位具前瞻性的創作人從無間斷日復一日地拍攝和記錄,這個積累過程本身才是不可多得無可取代的珍罕可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