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DAWN

「我堅信,藝術博物館的未來歷史很大程度將在亞洲編寫。」M+ 博物館館長 Suhanya Raffel,將博物館的地位與重要性言簡意賅地道出。在博物館計劃之始,就已經以倫敦 Tate Modern、紐約 MoMA、巴黎的 Centre Pompidou 等世界重要藝術機構為前進目標,可見其視野及野心。

由著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操刀的建築群沿用粗野主義(Brutalism)風格,當中也滲入了不少香港特色;如外牆的構造,就啟發自自竹子的形態。

由著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操刀的建築群沿用粗野主義(Brutalism)風格,當中也滲入了不少香港特色;如外牆的構造,就啟發自自竹子的形態。

M+ 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和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是亞洲的一個地標性博物館,收藏及展示跨越視覺藝術、設計、建築、影像以至香港視覺文化的多元藝術。

M+ 博物館館長 Suhanya Raffel

M+ 博物館館長 Suhanya Raffel。

M+ 博物館館長 Suhanya Raffel。

而過去 20 年間,乘着中國當代藝術興起、Art Basel 等藝術盛事在此扎根,香港漸漸成為全球藝術買賣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中心,也為規模如此龐大的藝術機構打下了根基。「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亞洲都會的發展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人們對文化機構的渴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以亞洲為基地的新機構將開創一個全球先例;這些機構具警覺性、有活力, 同時有別於歐洲公共博物館發展的悠久傳統。雖然在亞洲建立博物館的文化還未算成熟,但 M+ 的落成,為藝術、設計和建築界帶來了令人興奮的新前景。」Suhanya 分享道。

1 / 2
Asia Perspectives

博物館的首要使命,正是為全球當代視覺藝術文化加入亞洲視角。Suhanya 直言:「亞洲當代藝術的聲音,在西方現有的任何博物館中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M+ 擁有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能夠為東方當代藝術的崛起和轉型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我們也希望確保香港的藝術家和設計師,能夠在 M+ 與國際級人馬平等地展示,為我們的本土人才在國際舞台上打開更多機會。過去,我們曾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作,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示本地藝術家。在未來,我們將繼續通過與其他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支持本地藝術家。」

除了六個主要展廳, M+博物館內外不少空間都為了讓遊人感受、享用空間而設。

除了六個主要展廳, M+博物館內外不少空間都為了讓遊人感受、享用空間而設。

M+ 博物館六個重點開幕展覽,從館藏中精選 1,500 件創作,以香港、中國及亞洲為敍述重心,似乎再理所當然不過。當中「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展覽就以博物館的家——香港為主角。展覽策展人 Tina Pang 解釋:「作為 M+ 博物館的開幕展,我們希望匯集過去 60 年來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建築師和電影製作人源於香港的獨特創作,並以香港的標誌人物之一、有九龍皇帝之稱的曾灶財作品打開序幕。其作品的普及性也代表了我們在視覺文化上的核心價值:存活於日常之中。希望在參觀過後,觀眾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所認識的藝術家和周邊的事物。」

展覽策展 人 Tina Pang。

展覽策展 人 Tina Pang。

展覽同時展示了香港藝術發展的決定性時刻,探討平面設計如何在城市的公民、企業和文化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稀缺的土地資源如何為建築的創新創造機會。Tina 認為:「展示方式同樣突出博物館在視覺文化方面的跨學科方法,因此你會看到呂壽琨的畫作和美國建築師 Paul Rudolph 在灣仔的一個未建成的建築方案並置,為現代的表達提供一個激進的視角。促使觀眾思考是甚麼使香港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

1995.2(1995), Fang Lijun.

1995.2(1995), Fang Lijun.

Clear Conclusion of Clearness (1965), Liu Kuo-sung.

Clear Conclusion of Clearness (1965), Liu Kuo-sung.

除了以香港作為主題中心,不同展覽亦不忘以亞洲視角為出發點,在世界上具國際規模的展覽中是非常少見的。Suhanya 補充:「這些展覽的策劃是為了在亞洲地區展示世界上卓越的、源自 20 及 21 世紀 的視覺文化藏品。通過視覺藝術、設計、建築及影像等媒介,展示從 1950 年代至今的視覺文化發展和多方面敘述。展品以香港作為背景,定義了一個全球視野。」

Cross-Disciplinary Discourse

另一個開幕重點展覽,當然是源自著名中國當代藝術藏家 Dr. Uli Sigg 的「M+ Sigg Collection: From Revolution to Globalisation」,將 1970 年代到 2000 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一覽無遺。「這大概只有在 M+ 才能實現,」M+ 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Doryun Chong 如是認為:「得到 Dr. Uli Sigg 的大力支持,我們的收藏毫無疑問是該領域最重要和最全面的。」至於另外兩個展覽「Things, Spaces, Interactions」以及「Individuals, Networks, Expressions」,則為 M+ 的亞洲藝術館藏提供了一個在國際視野之下的框架:前者按主題和時間順序,探索過去 70 年來國際設計和建築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係;後者則從亞洲的角度講述戰後國際視覺藝術的故事。而「Antony Gormley: Asian Field」則展出了這位知名英國雕塑家於 2003 年與廣東一個村莊 的 300 多名村民在五天內創作了數萬個泥塑的大型裝置。「基於我們建立了全亞洲第一個基礎廣泛的設計、建築以及視覺藝術的收藏,這樣全面的敍述,大概只有在 M+ 才 能實現。」Doryun 補充道。

M+ 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Doryun Chong。

M+ 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Doryun Chong。

至於由 Doryun 親自主理策劃的「The Dream of the Museum」,則為 M+ 帶來了多元化的聲音。「在展覽中,觀眾將看到西方、奠定歷史的重要藝術家作品, 如 Marcel Duchamp 和 John Cage,他們永遠改變了當代藝術的進程;另外也包括亞洲的先驅,如 Yoko Ono 和 Nam June Paik,加上其他許多國家如日本、墨西哥、意大利、葡萄牙、巴基斯坦、黎巴嫩等的藝術家,帶來廣泛和多樣化的藝術聲音,是這個新博物館所實現的夢想。」

Archigram 5 (1964), Archigram.
Whose Utopia (2006), Cao Fei.
Postcard of New York, Superstar: A Mobile China Town (2008), MAD Architects.
Archigram 5 (1964), Archigram.
Whose Utopia (2006), Cao Fei.
Postcard of New York, Superstar: A Mobile China Town (2008), MAD Architects.
1 / 3

未見展覽真身,也感受到其橫跨多元領域及陣容之鼎盛。事實上,M+ 之所以如此叫人期待,正是其豐富多元的館藏,在香港甚至亞洲地區都是前所未有的。「M+ 是你能找到這些重要收藏品的唯一地方,」 Suhanya 補充:「從視覺藝術、設計、建築以至影像,在亞洲從來沒有一個如此規模的博物館擁有如此廣闊範疇的收藏。我們將開創全球先例,通過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表達,成為敍述反映時代作品的先驅。」

在過去幾個月,從晚上亮起燈的外牆、率先開幕的 The Other Shop 和 Curator Creative Café, 以及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拍照打卡的建築群,M+ 改變的不只有亞洲藝術生態,更為香港城市生活帶來新動力。「由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 M+ 大樓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他們創造了一個最精湛非凡的博物館,這確實是給香港的一份禮物;我們認為 M+ 建築是我們設計收藏的一部分。」Suhanya 更認為,建築本身還體現了 M+ 的使命和願景。「它概括了我們在影像文化、實體與數碼媒介的協作。而 M+ 門面、大樓梯、屋頂花園和其他公共空間的設計,都足以讓遊客享受 M 空間,與朋友或其他遊人自由互動為大前提。最近在社交媒體上 看到的反饋可說是最佳例證。」

詳情:www.mplu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