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ss of Human Face? | Villepin
面孔是照見心靈的明鏡,映射出歷代人們的經歷與情感。Villepin 藝廊今次呈現《The Loss of Human Face?》探索面孔的深層價值,從20世紀英國畫家 Francis Bacon 出發,帶來藝術家與一系列當代藝術家Adrian Ghenie、Zeng Fanzhi、George Condo以及Yukimasa Ida的肖像作品,開啟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談。
展覽日期:2022年6月2日至12月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六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53-55號
KOAK The Driver | Perrotin
人們的情緒和情感,都是一種自對事物的態度,而各種行為舉止更是反映了不同的情緒。駐三藩市三藩市藝術家Koak一向專注於在作品中呈現情感,其在Perrotin舉辦的首個亞洲個展《駕駛者》,便繼續探索這個議題。對於今次的作品,Koak如此解釋:「在任何一幅作品中,我都尋找得到自己,一些自己的碎片。」不同顏色往往能聯繫到不同的情感,藝術家亦特別透過別有用心的色調,配合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一個個不同體態的人物,不但是她過去幾年生活經歷的標記和象徵,也指向疫情下現實生活的昇華。
展覽⽇期:2022年5月21日至7月9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六,上午11點⾄傍晚7點
展覽地點: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807室
Onslaught | Gagosian
說道體液不少人都選擇避而不談,甚至感到厭惡。然而,這些私密的體液卻得到了瑞士藝術家 Louise Bonnet 的興趣,表示:「關於人體上的孔洞和從其孔洞流出的東西,有種種相關規則。我對身體不受控制這一點極其感興趣。」在參加了今屆威尼斯雙年展「夢想之乳」後,她帶來兩組各三幅的大型油畫,以三聯畫的形式展出新作,於香港⾼古軒畫廊 Gagosian 舉辦首場亞洲個展「衝擊(Onslaught)」。以超現實的手法描繪賦有卡通特質的主角,彷彿被囚禁在簡陋狹小的房間內,進一步探究大家對身體所感到的羞愧感。
展覽⽇期:2022年5月31日至8月6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六,上午11點⾄傍晚7點
展覽地點: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7樓
繼創建 Q Contemporary,將中東歐藝術帶往世界舞台後,羅君兒 Queenie Law 今次聚焦香港,於上環開設最新畫廊 Double Q Gallery。最新展覽同樣以上下區域區分,分別為藝術家Jozsef Csato個展《Jozsef Csato: Treasures, Trees, Fire And Bones 》以及三位女性藝術家的群展《Karolina Bielawska, Kateřina Ondrušková, Monika Žáková: Soft, Hidden, Exposed》,並有不少新生代藝術家作品,為藝術家提供面向國際的平台,同時為參觀者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
展覽⽇期:6月17日至7月16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六,上午11點⾄傍晚7點
展覽地點:上環樂古道68號
Sofabilder / Sofa Pictures | White Cube
作為戰後德國新表現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藝術家 Georg Baselitz 以妻子 Elke 作為貫穿於藝術家創作生涯的描繪對象,今次在香港White Cube呈現的便是其最新個展 「沙發圖像」(Sofabilder/Sofa Pictures),展示其近期油畫及紙上作品,借鑑畢加索1942年的作品《小夜曲》(The Serenade),描繪了瘦弱如柴的身體,無不令人聯想到人不可避免的死亡,亦彰顯了藝術家與自己及所愛之人的死亡進行鬥爭時無所畏懼的決心。
展覽日期:2022年5月24日至9月3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六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址:中環干諾道中50號
化夠妝未呀!?:郭家賜個展 | Eaton HK
正值驕傲月,一直致力為藝術文化、不同背景的群體給予力量的香港逸東酒店(Eaton HK) ,帶來由 Aaditya Sathish 策展的《化夠妝未呀!?:郭家賜》個展 ,在酒店大堂展示了三張大幅照片,並在美食廣場的牆身展示了一組圖像。香港藝術家郭家賜遊走於攝影、裝置和時尚等界別,今次展出的作品還與女性廁所(或法語中的閨房)互換使用,呼應了變裝文化和派對文化賦予了它的多層涵義。
《I’m not what I’m》 系列中的 《The Maid》(1996)看到藝術家身穿黑白女僕裝手拿大米,讓人聯想到同志圈中流傳用的“Rice Queen”,意指對年輕東南亞男子感興趣的非亞洲男同性戀者。藝術作品蘊含了不少與社群的聯繫,還穿上當代時裝設計師 Tenny Cheng 設計的服裝,跨越了變裝 (drag) 和異裝 (cross-dressing) 之間的界限,值得大家前去駐足細看。
日期:2022年6月10日 – 7月3日
開放時間:早上11時-晚上10時
地點:香港逸東酒店 LG/F 美食廣場 & G/F 酒店大堂
BIKUTAMALAMIA X Sally coco <<:Je suis d’accord.>>
了解自己何嘗不是一趟難忘又精彩的旅程?每年六月都被定為「Pride Month」,為了響應同志驕傲月的活動,以香港為基地的藝術創作單位BIKUTA MALAMIA 與香港首間性別友善的性商店 Sally coco合作,於尖沙咀店放置以 <<:Je suis d’accord.>> 為主題的六幅畫作,意思是「 I am OK 」,不論外界的定義是怎樣,由自己定義自己是誰。作品以鏡子和植物作媒介,因為主理人認為鏡子最能反映出真實的自己,而每一棵植物均是獨一無二的,與人們獨一無二的身心不謀而合;希望藉是次作品推廣性別多元性主題,同時鼓勵 LGBT 群體勇於面對真正的自己。
展覽⽇期: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
開放時間:中午12時至晩上8時
展覽地點:Sally Coco 尖沙咀分店 尖沙咀金馬倫道16號金馬大廈2樓B室
Teleport 科幻藝術體驗館
「科幻藝術體驗館」TELEPORT 於11月在中環正式開幕,結合了數碼科技與人體觸感體驗互動等元素,展出來自荷蘭、俄羅斯、澳洲和美國設計的藝術家團隊創作的多媒體作品。升降機門一打開,就進入神秘又漆黑的房間,彷彿來到第二個次元,工作人員的服飾亦充滿未來主義,開展旅程前還可以選取「風、火、水、土」其中一個元素,制定出獨一無二的AR「未來登機證」。
其後參加者將會走進5,000呎的場地,經歷一場光影旅程,飽覽高技術影像及進行互動。不能錯過的有“CYBERCITY”,是一齣由獲獎無數的荷蘭數碼藝術家Julius Horsthuis創作的10分鐘原創影片,演繹充滿未來主義的影像,還融入了香港城市景,以高空俯瞰的角度去探索,更邀得著名美國作曲家David Levy作配樂,增添震撼元素。還有不少讓大家互動體驗的高科技多媒體展品,有興趣的大家記得預先登記及購票參與這段科幻旅程。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
展覽地點:香港皇后道中139號The L. Place 11 樓
圓缺俱樂部 | 大館
面對近年大大小小的社會狀況、蔓延全球的疫症、人為氣候災難等,大家都感到脆弱不堪;而也許這種脆弱感,可能多少都一直存在。大館最新群展「圓缺俱樂部」由副策展人李伊寧策劃,便是透過作品發問:脆弱是否為生命及人類社會的一種恆常本質? 七位香港藝術家包括鄭虹、卓思穎、朱凱婷、劉清華、李卓媛、曾家偉及嚴瑞芳,以真誠而富詩意的作品,涵蓋親密關係、生活經驗數碼化、社會設置等議題,構建一個親密的空間讓人觀察和自省,來審視、拆解、甚至擁抱這個時代的脆弱。
展覽⽇期:2022年4月21日至6月19日
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星期日 – 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正
展覽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
M+
伴隨M+11月12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其神秘面紗亦逐漸被揭開。博物館的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包括香港:此地彼方、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物件・空間・互動、個體・源流・表現、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以及博物館之夢,體現了由2012年開始蒐羅的M+藏品系列館藏的各個重點領域,帶來視覺藝術作品、流動影像作品、設計品、建築項目及檔案藏品。而M+大樓內,還有不同公共空間如M+幕牆、大台階、工作室、天台花園和「潛空間」,亦會展出一系列委約作品。
即將於4月底重開的M+,於南展廳的「
開放時間:星期五: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星期六、日: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4月21日重開)
展覽地點: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