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鷺與少年》12月即將在香港上映

熟悉的「宮崎駿退休前最後一部作品」又來了,從1986年《天空之城》到2013年《起風了》,這位國寶級動畫大師曾多次宣告退休,將每部作品都以「最後一部」來對待。如今將上映的《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再度成為他的退休之作,也是影迷們期待了足足五年的作品。

繼日本上映之後,台灣也很快宣布引進,如今香港也終於確認將在12月上映這部電影。雖然是全世界矚目的大師作品,但是《蒼鷺與少年》從宣布至今十分低調,直到最近才剛剛公佈了1分鐘的英文官方預告片。

《蒼鷺與少年》講述因為1942年太平洋戰爭喪母的少年牧眞人,隨身為軍需工廠經營者的父親一同搬遷到母親的家族所在地。真人的大叔公在當地建造了一座宅邸,而宅邸中的塔住着一隻會說話的藍鷺。少年與藍鷺的相遇,開啟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幻之旅。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海報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海報

電影的音樂部分繼續由久石讓負責,主題曲更請來因《Lemon》在國際收穫人氣的米津玄師。主角「牧眞人」是由年僅18歲的山時聰真配音、會說話的「藍鷺」則是菅田將暉配音。木村拓哉亦特別獻聲出演真人的父親,據說這一角色設計參考原型正是宮崎駿的父親。男主角因戰爭從城市搬遷鄉下,也參考自宮崎駿的親身經歷。

Hayao Miyazaki during 2005 Venice Film Festival - Hayao Miyazaki Presentation at Venice Lido in Venice, Italy. (Photo by Daniele Venturelli/WireImage)

Hayao Miyazaki during 2005 Venice Film Festival - Hayao Miyazaki Presentation at Venice Lido in Venice, Italy. (Photo by Daniele Venturelli/WireImage)

宮崎駿電影的劇情往往不複雜,卻像是某個時代、某段人生的縮影,傳達深刻而平實的生活哲學。今次的原著《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日本高中非常受歡迎的讀物,在日本百年「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票選高居第2名。宮崎駿本人也是被這個故事感動,才決定將其製作為電影,在他的一次自傳中,也曾評價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如此議題放在紛亂不斷的當下時代,也再合適不過。

電影目前已經在日本和北美上映。在前期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電影在日本上映4天有135萬人入場觀看,票房突破21.4億日圓,甚至打破了《千與千尋》當年的紀錄,足以見得大家對「宮崎駿製作」的認可。《朝日新聞》稱這部電影傳達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沒有衝突的世界」的信息;BBC新聞更將其形容為「孩子必須克服自私,學會為他人而活的故事。

網友更稱其為宮崎駿史無前例的作品:「從有怪物魚的海洋,到滿是食人鸚鵡的城市⋯⋯你永遠猜不到劇情下一步將去到哪裏,也無法相信牧眞人接下來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影評人Richard Eisenbeis分享道,「每一幀都如同獨立的藝術品,當它們組合組合在一起,才會變得更加宏偉壯觀。這部電影即使看上百遍也不會厭倦,也能在豐富的場景中找到新發現。」

宮崎駿今年已經迎來82歲生日,早已過了退休的年紀。早前在2008年創作《崖上的波妞》時已經宣稱是自己的最終作,也還是在五年後創作出《起風了》。今次的《蒼鷺與少年》會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告別之作?「最後一次」總會有成真的一天,我們也期盼這一天再晚些到來。

HOLLYWOOD, CA - NOVEMBER 08: Honoree Hayao Miyazaki accepts an honorary award onstage during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4 Governors Awards at The Ray Dolby Ballroom at Hollywood & Highland Center on November 8, 2014 in Hollywood, California. (Photo by Kevin Winter/Getty Images)

HOLLYWOOD, CA - NOVEMBER 08: Honoree Hayao Miyazaki accepts an honorary award onstage during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4 Governors Awards at The Ray Dolby Ballroom at Hollywood & Highland Center on November 8, 2014 in Hollywood, California. (Photo by Kevin Winter/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