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趨於極簡,突破想像的界線。品牌標誌被刻意隱藏,而那些穿著T-shirt和牛仔褲的創意總監,似乎已經將這些基本款變成了他們的「制服」。
過去三年,時尚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變。一場時尚風暴席捲而來,舊設計師紛紛離去,新銳設計師橫空出世;潮流更迭,“Core”風格日漸式微,而它們的演變更是轉瞬即逝。一切都在我們眼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預示着一場普遍的不確定性即將到來,規則也將被改寫。然而,有一點始終不變:極簡主義時尚,它也隨着時代的需求而不斷演變。
事實上,或許更該談論的是低調時尚,也就是極簡主義,低調到幾乎不引人注目。但那些保持沉默的人往往隱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正如各大品牌所展現的那樣,隱藏的標誌被設計得如同精妙的謎題。比如Prada的無字三角形、Bottega Veneta的皮革工藝Intrecciato、Maison Margiela的四點縫線標籤變成了mouthpiece(口部配飾),或者Hermès的皮革“H”標誌被縫在口袋上。
這些元素,是一種低聲述說身份的時尚,更傾向於悄悄吸引人,而不是高調炫耀。它觸動那些能理解其內在隱藏之美的人的心,而不再像過去極繁主義時代那樣張揚無遺。
Maison Margiela 2026春夏系列
Photo courtesy of Vogue Runway
這就是你如何透過與品牌及其精髓間接相關的符號,成為集體想像的一部分。例如,看到編織工藝的作品或其各種仿製品,總是會讓人聯想到五十年前推出這項工藝的Bottega Veneta。上述提到的其他品牌也是如此,它們擅長運用字母、幾何圖形和符號進行無文字的溝通,這些符號至今仍能讓人記住它們的名字。
Bottega Veneta 2026春夏系列
Launchmetrics.com/spotlight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變,使得時尚比以往更加「靜默」,卻也更加深刻。
即使變得更低調,品牌依然沒有放棄讓人認出它們,否則按照字典的定義,就無法再稱之為「品牌」——一種「或顯眼或隱晦的痕跡,作為永久的識別標誌」。更不用說,選擇一個品牌時,人們會認同其價值和形象,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產品本身,還包括那些隱藏於產品背後的無形元素。
Prada象徵着重新演繹的優雅,Hermès代表傳統,Bottega Veneta則是純正的意大利極簡主義,Maison Margiela則擁抱匿名性與實驗精神。每個品牌都有其獨特的存在理由,成為特定穿衣風格的代言人。這正是時尚的魅力所在:它力求與所有人對話,不排斥任何人。
然而,「靜默化」的浪潮,首先從那些塑造品牌美學的創意總監的穿衣風格開始。
向來很少有人會特別留意那些掌管品牌的設計師們穿了甚麼。或許正是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甚麼當下的時尚在服裝和配飾上越來越隱晦。在2026春夏時裝週的展場上,許多設計師在結束時穿著簡單的衣服向觀眾致謝。這些衣服看起來「普通」,讓人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穿搭,而且往往不是來自他們所服務的品牌。
Matthieu Blazy在Chanel的首秀
Victor VIRGILE/Getty Images
例如,Matthieu Blazy在結束時裝月時,身穿牛仔褲、白色T-shirt搭配一件灰色開衫和Nike運動鞋,向觀眾致意,博得滿堂喝彩。他的裝扮略帶休閒,又不失街頭風,,與如今在Loewe擔任創意總監的Lazaro Hernandez和Jack McCollough的造型頗為相似。Lazaro Hernandez身穿藍色圓領運動衫搭配紅色內搭,Jack McCollough則選擇了一件Polo Ralph Lauren紅色馬球衫,上面有藍色馬標。
Lazaro Hernandez與Jack McCollough在Loewe首秀
Lyvans Boolaky/Getty Images
再看Jonathan Anderson,他為Dior的女裝首秀選擇了一套戶外風的休閒裝,腳踩登山鞋,與當下的Gorpcore風潮相得益彰。而Paloma Wool則將這種風格融入了一絲高雅,她身穿一件解開鈕扣的襯衫,搭配同色系的長褲和對比色的芭蕾舞鞋,還帶着她的孩子們一起亮相。
有人說,創意總監需要簡單穿著來「重置」自己的大腦。他們在設計工作室內花費了數小時、數週甚至數月,構思、修改和創作,無數的靈感與想法將他們淹沒。自然,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的穿著變得不再重要,因為此時的重點是向世界展示那些耗費無數日夜完成的作品。
在這一刻,設計師們的目標不是靠穿著吸引目光,而是靠他們與裁縫師共同創造的成果來震撼觀眾。
或者,正如部分人所做的那樣,他們用服裝細節和配飾吸引注意,而不需要依賴誇張的噱頭。這樣一來,時尚變得更加值得反思,引人深思,以減法為主,卻在別處用智慧加法。
這些設計師在時裝騷結束時的表現,與過去John Galliano和Vivienne Westwood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曾經把整場騷延續到最後一刻,穿著符合其系列設計的華服向觀眾致意。而如今,我們見證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極簡時尚,只是被用更靈活的方式重新演繹。
原文轉載自意大利版《VOGUE》
Editor
Giulio Solfriz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