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香港最慘就是失去了許多技術,我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將技術貶到這麼低的地方,寫字不值錢,攝影不值錢,與技能有關的全部都不值錢,基本上整個教育體制是無視了所有技能教育。

胡恩威是進念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其他身分還包括編劇、導演、監製和策劃等,他在業界的「牙力」也是建基於全方位的參與性。訪問前看了幾條胡恩威在YouTube上載的影片,對於香港目前許多文化政策和規劃,他都批評得辛辣直接,由西九文化區、九龍城重建,到近日九龍城寨掀起的議題,他都發聲評論。「我修讀建築,我會關注到很多東西其實都影響着我們整個文化生態,很多文化工作者的現況是愈來愈被動的,因為你的資本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創意。」

他以戲院政策為例,在八十年代前,戲院被政府列為文娛設施,規定每千名人口就需要有38個戲院座位,政府透過公開拍賣方式批出非工業用地,讓發展商興建戲院。但政府在八十年代之後將該規定刪除,並將戲院改劃為商業及零售設施,戲院座位數量再沒有限制。在八十年代全盛時期,全港的戲院曾超過120間,目前只有63間,僅餘一半。胡恩威很早就意識到,文化需要建立於一個建全的產業上才能健康發展,「租務管制也是,英國佬走之前將條例撤走,結果租金不停加,現在開個書店都變得很難。」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毋庸懷緬昔日光輝

但對於香港的變,胡恩威沒有以一種惋惜或懷緬昔日光輝的心態去對待,他說是因緣際會下參與了幾個八十年代的事件,令他得以撇開情緒,理解是什麼令香港變成現在的模樣;加入進念是其中之一。當年的他仍在就讀中學,「那時進念在銅鑼灣有一個地方,會播一些平時看不到的電影,由林奕華做節目編排。用現在的語言,就好像加入了一個Facebook group,現在按一下掣便做到的事,我們以前卻是要付出時間,成個人親身前去參與。」

進念在1982年創辦,處於香港前途問題的摸索階段,進念以實驗劇場進行辯證,常會碰到政治邊緣和社會禁忌,由《列女傳》(1983)觸發劇本審查開始,已在考驗實驗藝術與管理文化之間的矛盾。「做實驗劇場,很早就接觸到所謂政治議題,但我們或我自己對政治所看到的東西可能與很多人都不同。因為某個程度上,很多人以為表態就等於是政治,表態就等於解決了問題。」

無論是劇場或其他藝術,最大的作用是刺激思考,推動社會整體向前進步,但不一定能提供解決方案。其時,胡恩威的身分不只是劇場的創作者,他的建築背景令他比很多從事藝術的人更加「落地」。1987年香港政府宣佈清拆九龍城寨,他經常帶一些歐洲和日本建築師入城寨考察拍攝,留下紀錄,「這些香港特色當年沒有人講,到現在都是靠一部打打殺殺的片去講。」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荷里活也受港產片影響

從那時他便知道,香港很多文化都欠缺了一個產業體制,令有價值的東西都無法傳承。他曾經替香港影業協會(MPIA)做義工,感受很深,「眼見外國的電影產業都有工業化的意思,香港沒有,所以我們就去推動。」他續說,「你都知道,現在整個荷里活都香港化了,香港化的意思是他們學足香港八、九十年代那一套製作模式、不停地拍續集,現在A24那堆導演,很多都是受港產片影響。」不過胡恩威又忍不住罵,「西九用了500億去硬銷一些跟香港無關的東西,但你看保存香港電影文化的香港電影資料館,連個像樣一點的位置都沒有。」

問此刻仍留在香港文化界的胡恩威,會否對現狀失望,香港又該怎樣繼續發展自己的文化?「我覺得香港最慘就是失去了許多技術,我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將技術貶到這麼低的地方,寫字不值錢,攝影不值錢,與技能有關的全部都不值錢,基本上整個教育體制是無視了所有技能教育。但我們講藝術最重要是技術,我看到很多香港年青人因為未掌握到應有的技術,就要靠外在的東西去支撐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無法對自己產生足夠的信心。」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早在幾年前,進念已在發展藝術科技,比起很多地方都走得更前,「我覺得是有技術才有劇場,所以我們要跟着技術進步。香港做錄像藝術是亞洲最早的,香港應該也是最早做劇場live streaming(直播串流)的地方,2017年做的時候我們還被人挑戰為什麼要做。我們亦很早就開始搞spatial audio(空間音訊),現在人人講immersive experience(沉浸式體驗),spatial audio才普及成一個standard。這些技術其實是基本功力,而我覺得基本功力是很重要。」2023年,進念推行了「賽馬會中華文化藝術科技劇場計劃」,在教育層面推動藝術科技發展。

「這幾年,我還在改編一些古龍的作品,又重新再看金庸、衛斯理等小說;過去香港也出過許多有代表性的攝影師,不只有何藩一人。我們有這麼多文化遺產,我覺得研究香港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