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isk: How2work 的成立契機是甚麼?為何會想創立個人玩具品牌呢?

Howard: 這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之下誕生,在成立公司之前,我在一間香港漫畫出版社工作,當時主要負責本地與日本漫畫的排版設計,後期因應潮流,開始接觸產品設計,製作當時盛行的「收藏式兵器」玩具。 後來亦參與當時公司不少的立體產品製作,包括與日本漫畫家井上三太的合作。可以説漸漸由平面轉型到立體製作。直至1998年,開始發覺自己在工作上與個人心態上到達樽頸位,感覺自己難以再有更高的發展空間,當時自己剛好 30 歲,使開始反問自己其實應該做甚麼,喜愛做甚麼,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趁著自己還有本錢去衝、去輸、去闖,毅然決定離開當時漫畫出版社, 成立How2work。

Asterisk: How2work成立初期是間甚麼類型的公司?

Howard: 成立的最初幾個月,本意是一所為客戶提供平面設計服務的製作公司。大概在千禧年期間,本地不少印刷廠連同設計部門開始北上發展,當時本地200元一頁的稿費,在北上成本大減下,瞬間變為 50 元一頁, 令留在香港的製作公司受到一定的打擊。雖然對我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不過在經營者的角度上去考量,確實有著不能漠視的暗湧。當年香港冒出一羣極具潛力的新晉藝術家,他們的創作力很高,不過對於與工廠溝通, 製作產品的過程及監控總會遇到阻礙,How2work的存在,成為了他們與工廠聯繫的一道橋樑,慢慢地替藝術家生產模型和藝術玩具也順利成章成為How2work 的重點項目。

Asterisk:得悉你喜愛日本漫畫文化,當年你看的是翻譯本嗎?以及那部漫畫對你最影響深遠?

Howard: 小時候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是看TOY UNIVERSE 070 著「盜版漫畫」長大,當時留下最深刻印象,以及最大衝擊的一部漫畫就是《鐵拳浪 子》,時至今天依然是我最喜愛的一部漫畫作品,皆因無論畫風、人物角色塑造以及最終結局,到底「矢吹丈」是生是死呢?這種留白令我相當著迷。後來有機會接觸到漫畫家千葉徹彌本人,查問結局的真正含意,他也沒有正面解答呢!我覺得自己也相當幸運,成長在七十年代這段日本動漫的黃金盛世,在耳濡目染之下, 動漫成為年輕時代生活的一大部分,當時由日本動漫衍生的玩具產品相當多,包括超合金與模型等等,雖然不是全部都能擁有,但在腦海中,回憶裡也存有一定的份量,就好像種下了一顆日後將會萌芽的種子在我生命 之中。另外在漫畫社離職前,自己也參與幾個玩具企劃的開發,認識了不少製作玩具的單位,對我日後發展How2work有一定助力呢。

Asterisk: How2work成立過後,誰是第一位與你合作的藝術家?

Howard: 剛剛提到在最初成立How2work本是希望提供平面設計為首,但其實過了三個月左右,生產玩具這個工作便迅速取締了平面設計,第一個找我們合作的單位是可口可樂公司,而第一位找我們合作的藝街家是 Eric So,該次合作是他的「Estate」項目。

Asterisk: 最初 How2work 以「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委託生產廠商」為本, 但為何後期卻轉為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設計製造商)」發展呢?

Howard: 其實公司成立之時已經有著一種「要製作自己喜歡的玩具」的想法, 不過當時未有勇氣以How2work的名義去生產,只是以授權形式去做,例如早期井上三 太的哈西姆太郎(HASHEEM)、藍精靈、姆明等等都是授權型式的項目,真真正正去到2008年才開始以How2work的名字去創作, 當然, 因為期後與奈良美智的合作關係,令更多人意識到How2work這個單位的存在。

Asterisk: 可以講解一下品牌名字 「How2work」的由來嗎?

Howard: How2work這個名字是成立初期的兩位成員一起構思,即是自己與太太,當 然自己的英文名字Howard也有關係吧,所以便選用了以「HOW」為首,不過最大的因素其實是在初期為客戶製作「OEM」的時候,很多藝術家朋友與客人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又或是不清楚整個生產的步驟過程是怎樣,便經常聽到「How to work?」,而自己也覺得這三個字很有趣,皆因我們公司就是為大家解決這個疑難,所以最終便以「How2work」作為公司的名稱。

Asterisk: 對於How2work與你個人來說,玩具在生活文化中擔當了一個甚麼的角色?

Howard: 對我來說,玩具是一種能夠提供舒緩與減壓功能的東西, 而且如要選擇的話,玩具必定是我生命中的首位,無論是腕錶、衣物等等都無法取締。時至今日,我還有買玩具的習慣, 一來是自己身處這個行業,必須了解業界行情,二來是與時俱進, 加上我是絕對提倡「玩具必須拆出來玩」, 透過觸摸,從而了解設計師和生產商背後的故事和理念。玩具也是一種可以在最初階段讓人培養設計與藝術感的媒介,包括它的顏色配搭、設計輪廓也可以讓人在第一次接觸玩具時留下深刻印象。

Asterisk: 不過很多人都忽略玩具的美藝和教育意義,變成一種圖利的玩物呢!

Howard: 在日常生活不難發現,這幾年間玩具的炒賣風氣相當厲害,首先我必需表明立場,我絕不認同炒賣風氣,現在很多人買 玩具都只為求保值,連包裝盒也不會拆開, 但正如我剛剛所說,「玩具必須拆出來玩」, 在我小時候玩具確實是用來玩的,保值理應是指回憶上的保值。不過我不能改變這種風氣,只能往好處去想,在另一角度來看,炒賣風氣令到更多人更加留意和投入玩具世界。

Asterisk: 這是How2work在每次售賣玩具時也會設定不同規矩,希望杜絕炒賣的方法嗎?

Howard: How2work絕不是第一個單位在售賣產品時設定販賣規矩的公司,我們需要定不同規矩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希望讓更多客人,即用家能以正途購入玩具,好像現今各品牌在發售限量球鞋的道理一樣,希望買的人好像永遠買不到,都給炒家壟斷供應,我們盡力杜絕這種情況。

Asterisk: How2work一直致力栽培本地的藝術家,為何會有這個想法呢?

Howard: 協助本地藝術家是必需的,亦是 How2work的初心,我在香港長大,經歷過日本與歐美玩具的盛世,但其實七、八十 年代很多厲害兼且流行的玩具都由香港製造,不過當時的工廠只是純粹的生產方,沒有投入創意。香港一直擁有一班等待機會的藝術家,只不過沒有充分的配套讓他們發光發熱,How2work一直與這些具有潛力與實力的藝術家們合作,包括Michael Lau、 Eric So、Kenny Wong、龍家昇、Kila Cheung、楊學德與B.wing等等,同時也可以讓自己作多方面的學習交流,私心點來看就是完成自己一路以來的心願。

Asterisk: 與以上這些藝術家們合作,有沒有發生過甚麼趣事呢?

Howard: 首先是因為以前在漫畫社工作的關係認識Eric So,從而認識到「鐵人兄弟」的Kenny Wong,這就是際遇的一種奇妙之處,很多身邊的朋友都環環相扣的。 很多時候每當腦海中浮現一些希望合作的人,這些人便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眼前, 令人不得不相信吸引力法則呢。趣事的話, 和龍家昇相識會比較有趣,如要追溯相識 的起點,在2009年左右,比利時開了The Musée Hergé,我在Facebook搜索相關資訊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他的遊記,知道他參觀了便立即私訊他問及展覽的內容。當時我們是網上萍水相逢的網友,在聊天過程中,得知原來他是香港人,也是一名畫家,便問他有沒有興趣與How2work合作製作一些實體的玩具。他人在歐洲,不過當地玩具廠乏善足陳,如要在當地生產玩具相當困難, 最終家昇二話不說便答應了, 這也開展了我們長達十年多的合作關係。 除此之外,與Kila Chueng的相遇便比較簡單直接, 他是由鐵人兄弟的Kenny Wong所介紹, 在一、兩次合作之下便發現了原來他的作品充滿著玩具界罕見的幽默感與趣味性,從此 How2work與他便維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Asterisk: 剛才談到歐洲玩具廠比較少,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Howard: 歐洲不是沒有玩具廠商, 德國 Playmobil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品牌,他們也在歐洲生產,不過時至今天中國依然站於世界工廠的龍頭,如果以量產模式營運一家 工廠,的確是頗大的投資項目,歐洲的經營成本,環境條件也非常嚴緊,同樣的,近年中國的環保條例也開始收緊得愈來愈厲害, 相比之下,以結論來分析,從投資者的角度,歐洲工廠的生產成本門檻太高,導致歐洲各國也比較少玩具廠的出現。

Asterisk: 經常聽到你說一件玩具的「質地」是很重要,那香港、日本或外國玩具的有甚麼分別呢?

Howard: 在我而言,「質地」其實是牽涉到「設計」,例如歐洲玩具主要是為小孩設計,設計師會著重其安全性以及其教育啟發性為大前提。在我成長階段所接觸的日本玩具,確實是欠缺現今的安全性標準,不過為何日本玩具依然這麼火熱呢?皆因日本出產 的玩具絕大部份與正在播放的動畫有著連 繫,這就是設計方向上的分野。香港現今的 玩具文化可說是百家爭鳴,無論搪膠、啤膠 或是裝飾式的玩具也受到大家歡迎,時至今日,各地玩具對於「質地」上的距離也收窄了不少,亦因為「Kidult」的出現,香港玩具在外地的銷售也相當不錯。

Asterisk: 為何搪膠玩具會成為了大熱或是大家喜愛的東西?

Howard: 講白一點,製作一個搪膠玩具成本絕對比其他物料低,另外搪膠是以全人手製作,對於設計師玩具來說,搪膠玩具成為了入門級別的種類。在設計師心態上,創作 搪膠玩具時因為製作的規範,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令作品回歸簡單,但同時也是當中好玩之處。

Asterisk: 曾經有沒有一些很想推出的作品最終沒有面世呢?

Howard: 這20年來當然有很多作品是沒有面世吧,包括早幾年與一間擁有迪士尼授權的香港品牌製作《Monsters Inc.》的「阿 Boo」,當第一版售罄,準備生產第二個版本的時後,這間公司的老闆身體出現了毛病, 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這個作品無疾而終, 相當可惜,到今天我依然可以大膽地說,時至今天在市場上也沒有一款「阿Boo」的完成度比我們高。除此之外,近年龍家昇本來有一次機會與Keith Haring品牌推出作品,樣辦完成後自己也很滿意,但始終專利商總會擁有自己一套的標準與指引,在大家各有 意見與分歧之下,最後作品也沒有面世。

Asterisk: 這二十年來一直經營著玩具工業,有沒有一些個人的心得或見解?

Howard: 簡單點, 我沒有選擇權, 俗語就是「洗濕左個頭」,對於這 20 年來的挑戰, 每一次都要硬著頭皮去衝, 以奈良美智的Doggy Radio作為例子,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毁掉整個項目,但一路以來,幸好身邊有很多朋友幫助, 小至一句鼓勵的說話,大至身體力行,這些舉動都令我相當感激。再來一個例子, 自己與家昇合作頭十年,其實是虧蝕了足足五年,如果當刻不夠堅持,可能大家都已經不再合作,各行各路。我相信做任何事情都終有一天會得到成功的契機。 除此之外,不厭其煩也要稱讚奈良老師的人品相當好,當初製作Doggy Radio的時候,他已經預計到會花很多錢,他只是跟我說了一句,「不用急著付我版稅,如果你真的很想把這個項目做出來, 你先把所有存貨賣完,才付錢給我吧」,而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已給我無限的感動與鼓舞。

Asterisk: 在下一個二十年間,有沒有一些未來渴望實現的產品或項目?

Howard: 暫時真的還沒有想到,因為近年也希望製作一些偏向雕塑感的作品,在美學方面想更進一步昇華,並且繼續培養更多有潛力的藝術家,替他們舉辦活動與展覽。另 一方面,以前玩具只會帶給人一種幼稚的感 覺,但我想慢慢地改變了這個舊有思想,令更多人接觸或意識到其實玩具與藝術是並存的:「收藏玩具也是成熟的表現」。

(從左至右)

1/ Yoshitomo Nara Doggy Radio:合作過 Sleepless Night(Sitting), 隨後便是這個「Doggy Radio」,其實當初的原意是希望製作一枚小型掛勾收音機讓大家可以帶到沙灘,不過奈良美智卻希望製作與真實小狗差不多大小的版本,所以便開始集中研究如何生產,包括音響部分與如何組裝, 也為了令製成品有著一體性,所以在充電、 開關位置以及音量調控也花了不少時間研製, 對 How2work 當時來說絕對是越級挑戰,最後生產了共 1900 枚左右的成品, 成本資金更高達二、三百萬,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應該這樣處理的,但幸好最終整個企劃也不用虧蝕,又贏了口碑,已經心滿意足。

2/ 劉騮:是由楊學德所設計的「劉騮」,是當年的原型設計,尤其欣賞他那種古怪但絕對會吸引到觀眾眼球的獨有美學。

3/ 幾米「月亮忘記了」燈:正因為當時沒有足夠資金,於是用上搪膠製作, 主體噴上「植絨」,外置筆芯電電源設定。 認識幾米也有段小故事,當時自己在台灣誠品書店發現了幾米的書本作品,對他感到興趣,很難猜出究竟幾米是男是女?是台灣人或是外國人呢?令他在我腦海中浮現了很多問號。然 後到 2003 年開始與他的經理人接觸,巧合地當年台灣正在制水, 我還記得第一次幾米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是拿著兩桶水。 順帶一提, 人與人之間的環環相扣,幾米的合作也帶出和奈良美智相遇和合作。千禧年間奈良美智沒有現在那麼火熱,當時幾米在台灣 MoMA 設置展 覽,奈良美智也是合展的其中一位藝術家, 在互相介紹下我便認識了奈良美智,也促成了之後How2work與他的發展。

4/ 哈西姆太郎:因為曾在漫畫出版社工作的關係從而認識到井上三太,當年與老闆開會討論,希望能與 《東京暴族》合作,被立刻否決了。大概半年後,井上三太來香港旅遊並找靈感,前來出版社參觀,便順利拿得版權出產玩具。當年我們還在糾結應做那個角色之際,井上三太馬上決定要製作哈西姆太郎,皆因他被譽 爲「日本最受高大女生喜愛的角色」。

5/ 玩具森林:這是第一個與龍家昇合作的公仔,之後也展開了 How2work 與他長達 10 年多的合作關係,所以對我們公司來說也極具重要性。而公仔上也刻意把筆觸呈現出來,頭頂的蘋果也是分開可任由玩家擺放的。

6/ 矢吹丈:大約在 2002 年推出,是一次滿足自己心願的任性項目。之前在漫畫社工作的關係,認識到漫畫《鐵拳浪子》出版社的負責人,為了圓夢便找他們合作。最後縱使將所有存貨賣出也是虧蝕的。今天再看這個成品,確實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其中一個敗筆是不能呈現矢吹丈的神態。

7/Kila Cheung 1st「 小明」Keychain:小明原本的角角設定是想帶出「其實所有人也是小明」的命題, 而這套匙扣試生於 2013 年,作品看似沒有特別, 但他做了沒有人做的事情,這就是我之前提及到喜歡 Kila的幽默感與奇怪性。

8/達摩少女:達摩少女是自己一個非常喜歡的日本老畫家佐伯俊男所創作的,也感到很慶幸的是在他還未去世前認識了他,並協助他在台灣找舉辦展覽,而為何我這樣想跟他合作呢?皆因我覺得他到了 70 歲之時,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專重,其原因是他的作品是大眾不易於消化的那種日本情色文化。

9/Labubu King Mon:這是 How2work 20 週年所推出的「King Mon」, 也是公司第一次以全新技術「3D Print」生產純合金的雕塑玩偶,限定生產只有 10 枚,定價為十二萬八千元,是我們暫時賣得最貴的產品,也可說是 How2work 一個紀念性很重的里程碑。

10/Labubu 1st Edition:這是第一龍家昇推出的 Labubu, 當時在台灣限定發售 60 枚, 以黑作配色相當大膽,當中的緣由是當年工廠沒有在期限前交 貨,我們便將整批貨噴上了黑色, 眼睛位置留給家昇親筆點睛,從此之後也成為了 How2work 與龍家昇的傳統,每次當推出 「Monster」系列,首款作品也必定會用上黑色以及在場點睛。

11/ Maschinen Krieger ” SNOWMAN” with mini Labubu Pilot:毋容置疑, 這幾年間我們與龍家昇合作的「Labubu」作品確實是數之不盡, 今次重點挑選與橫山宏攜手合作的 SNOWMAN 來介紹, 是因為年青時開始接觸機械人文化便經已希望有一天可以找他合作, 喜歡砌橫山宏模型的朋友也必定知道, 要完成他的作品難度相當高, 還要擁有無比耐心, 這款「SNOWMAN」是 How2work 迄今第一枚 與唯一一枚的機械人玩偶。

12/ Yoshitomo Nara Sleepless Night(Sitting):台北 MoMA 展覽之, 認識了奈良美智後, 發現他不是插畫師, 而是一名相當有底蘊藝術家,有幸能參觀他的住所及工作室,瞬間已被他的巨型畫作所震撼,因為奈良美智的一幅畫作不是任何人也能負擔得起, 便反問自己應如何和他商討合作與發展, 設身處地, 如果我是一名剛剛接觸奈良美智藝術品的新手,必定無法擁有真跡, 於是便大膽和他建議,「我希望製作一些價錢比較相宜, 但客人還是需要思考買與不買的作品, 也反映出購買的朋友是絕對真的喜歡奈良作品的, 從而孕育收集初級藝術品的興趣。 」經過幾年間來來回回的溝通與等待, 直至 2006 年我們便真真正正開始著手開發大家現在熟悉的「Sleepless Night (Sitting)」。

Interviewer: Wai @ Asterisk

Photographer and text: Edmond @ Aste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