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aroline Daur (@carodaur) on

Instagram 近來動靜不少,不是說移除 “Like” 功能,便是推出 “Restrict” 新功能打擊網絡欺凌。前者是為了使用者不要在介意所謂的點贊數目,在焦點放回上載者本身的分享內容,從而改變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後者便是透過減少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互動而減低言語攻擊。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Irene Kim ? (@ireneisgood) on

不過Instagram自從有KOL的職業延伸後,Instagram便不再是單純分享生活內容的平台,反倒成為數碼市場的有利工具,KOL內容倘若成為贊助商的贊助內容,便會產生高度的互動及參與情況,也成為評價KOL價值的有形數據。可是點贊功能的取消便讓意見領袖的食物鏈失衡,沒有實際的數據證明也根本無法說服贊助商投放任何資源,經過數個月的InfluencerDB統計,時裝行業受到新功能影響的Influencers佔有25%。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imee Song (@aimeesong) on

取消點贊功能仍屬於實驗階段,並非全面推行,可是仍有不少人認為點贊功能便是KOL的終結。雖然說如此,但如同氣味般無處不在的市場商業奇才又豈能放過改革的社交市場,逐漸出現“nano-influencers”,將資源微型地投放在眾多擁有少數而真實的用戶上,同樣也達到市場推廣效果。

而事實上現在網友都相當精明,看見influencers內容標示「贊助」便會對此減低興趣或是讚好的次數,甚至面對具有商業性內容更會避之唯恐不及。因此KOL的市場潛力減退,不能將矛頭全指向Instagram取消點贊功能的舉動,反而反應出KOL太多供不應求的情況,如此看來數碼市場是否還需要有人為品牌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