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Bleak House Books 書店特別邀請數位本地藝術家針對《Hong Kong Noir》中個別故事進行創作。

香港 Bleak House Books 書店特別邀請數位本地藝術家針對《Hong Kong Noir》中個別故事進行創作。

黑色,總令人聯想起神秘、哀傷、死亡等負面意象,所以當我跟朋友說我有份參與的英文故事集《Hong Kong Noir》,是我們一群作者獻給香港的情書時,大家都有點不明所以。就容我在這裏解釋一下吧!

美國紐約獨立出版社Akashic Books於2004年首度推出《Booklyn Noir》,由於大受好評,之後陸續推出不同的黑色小說集,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不同城市的短篇故事集。十多年後的今天,這系列的黑色小說已吸引了一群忠實擁躉,《Hong Kong Noir》是系列中的第94本。

當你閱讀這系列的小說時,就像是親身穿越到某個城市,窺探她埋藏於最幽暗角落的私密。出版社的原意就是希望一方面滿足偵探及懸疑小說迷,另一方面可以透過這些故事集讓讀者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的文化與歷史。

我的好友 Susan Blumberg-Kason 不但是這個 Noir Series 的粉絲,也是半個香港人,所以一直希望有一天會有《Hong Kong Noir》一書的出現,可惜等了多年還是不見書踪。
說她是半個香港人,因為她雖然沒有中國人血統,也不是在此地出生長大,但她在十多二十歲時來港讀書以後,便愛上香港,並決定留港工作、結婚(她的回憶錄《Good Chinese Wife》便敍述了她在香港的生活)。對於香港,她是有一種難以解釋的情意結。

 

Kitty Kong 為《Hong Kong Noir》創作的“A View to Die For” 插畫作品。

Kitty Kong 為《Hong Kong Noir》創作的“A View to Die For” 插畫作品。

我跟Susan是在數年前一個芝加哥中大校友會的聚會上認識的。在沒有刻意的安排下,我倆坐在一起,聊了一整晚,自然而然的成了好友。
兩年前的一月,在另一個朋友的新年聚餐上,Susan興致勃勃的把我拉到一旁,說她正計劃向Akashic自薦為編輯,現在徵募作者,籌辦出版《Hong Kong Noir》一書,問我有沒有興趣寫其中一個故事。

雖然我完全沒有短篇故事的創作經驗(除非你把大學時的習作也算在內),但我還是膽粗粗的一口答應了——於我而言,能夠參與這書的創作,不但把我的文字工作帶到另一階段,也是我回饋家鄉的一點心意。

我在美國的十多年間,住過五個不同州份,大城小鎮也住過。我的經驗是一般美國人對香港的認識普遍不多,也沒有太多途徑去了解。《Hong Kong Noir》一書,會讓一些一般不會特意找有關香港的書籍來看的讀者,透過這些非一般的黑色故事認識我城。

或許你會質疑這些以陰暗面作題材的故事,只會抺黑香港,讓人覺得這是個不安全的地方。我可以大膽的告訴你,這個黑色小說系列至今已出版了近一百冊書目,介紹了近一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都會,基本上沒有讀者會因為這些故事而對某城產生反感。相反,在閱讀過這些故事後,會讓他們對個別城市更感興趣。

再者,刻意把一個地方的缺點隱藏,只會令情況得不到關注和改善。相反,公開討論未如理想之處,才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愛之深,責之切,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我還有另一個卑微的願望,就是希望借此書讓更多人知道香港也有很多從事英文寫作,並達到國際水平的本土作家。

Blythe Cheung 為《Hong Kong Noir》創作的“Views a.k.a The Quintessence of Dust” 插畫作品。

Blythe Cheung 為《Hong Kong Noir》創作的“Views a.k.a The Quintessence of Dust” 插畫作品。

Susan 和本書另一編輯 Jason Ng 在招募作者時,特別考慮到本土與外籍、男與女、新與舊等比例,所以作者名單約男女參半,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有來港定居的外籍人士。作者之間的唯一共通點,就是我們都熱愛這個獨一無二的城市。

若果《Hong Kong Noir》能帶領香港本土作家踏上國際出版舞台,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我們深愛的都會,那此書不就是我們一群作者為香港而寫的情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