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p Wai Lam, 葉偉霖 (Mook Yip) x Modern Animals
應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畢業生、即將升讀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三年級的葉偉霖(Mook Yip),自中學接觸視覺藝術後便深深愛上時裝。他將自己的設計風格視為一場電影,每件服裝都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角色,致力於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Mook 的參賽系列名為《Modern Animals》,以都市職場為背景,將人類與動物特質交融,塑造出怪誕而充滿張力的美學語言,用時裝描繪繁囂都市下的職場現狀。他以襯衫、工作褲與西裝等單品為基礎,透過怪誕的剪裁和材質對比,再結合與動物相關的設計元素,將上班族的掙扎與動物的野性融合起來,向那些奮鬥的靈魂致敬,亦喚醒大家對生存與自我價值的反思。
Cheuk Tsz Fa, 卓紫花 (Jasmine Cheuk) x Means
卓紫花(Jasmine Cheuk)是時裝品牌 Fab.flow 的設計師,同時,她也是一位市場營銷工作者。從回收舊衣、面料實驗到成衣製作,Jasmine 專注於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創作,並通過時裝中的面料和剪裁來分享她的思考與聲音。
她的參賽系列《Means》探討在數位時代中,人類如何與科技融合並成為「活介面」。她以牛仔布作為數位崩解的畫布,透過洗水與雷射打印工藝模擬資訊對思維的侵蝕,而不對稱的剪裁與錯位細節則暗指現代人常常分散的注意力。「我想用時裝探索當我們成為數據的一部分,服裝如何定義我們的身份?」Jasmine 將服裝變成了揭示人類與數位世界關係的一種媒介,用時裝的方式去探詢、定義自我身份。
Tai Pak Kin, 戴鉑鈃 (Jeffrey Tai) x Men and Vehicle
畢業於巴黎法國時裝學院的戴鉑鈃(Jeffrey Tai),19 歲時自學設計並成功售出 80 件衛衣,從此便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未曾正式修讀過時裝設計的 Jeffrey 擁有大膽創新、充滿故事性的設計風格,對時裝的熱情讓他更能夠沉浸於創作的樂趣當中。
他今次參賽系列名為《Men and Vehicle》,Jeffrey 從 Queer community 中汲取靈感,用時尚單品探索並重新定義刻板印象中的陽剛文化。他將皮革褲、牛仔元素與 Tom of Finland 藝術中的戲劇化造型融合,透過火焰圖案、流線型剪裁和質感對比,打造出充滿顛覆性的男性美學。他認為,服裝應從壓迫性的象徵轉化為解放與自我表達的工具。為 YDC 2025 創作的四套造型不僅融合了電單車文化的力量與速度,更透過誇張比例與性感張力,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男性氣質。
Lee Hoi Kiu, 李凱喬 (Vaness Lee) x Dance in Dust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的李凱喬(Vaness Lee),從小就夢想成為時裝設計師。她將設計視為一場充滿實驗性的冒險旅程,人生階段的不斷改變,設計亦記錄著其中的變化。
Vaness 的參賽系列《Dance in Dust》以冒險故事為靈感,喚起人們內心對自由與探索的渴望。「時間或許削弱了我們冒險的勇氣,但那股追尋未知的熱情永不消逝」Vaness 這樣講到。她把穿著者的身體喻為馬匹與電單車,將回收輪胎的粗糙質感與仿馬毛的柔軟形成對比,塑造剛柔並濟的視覺語言。流暢的剪裁模擬馬匹奔騰與電單車疾馳的動感,輪胎上的刮痕則象徵著旅程的印記。自由和冒險從來都是浪漫的,Vaness 亦在通過服裝邀請大家尋找並踏上屬於自己的冒險之旅。
Chung Ka Ching, 鍾家晴 (Tiger Chung) x Bior
身為品牌 Tigerstrolling 主理人之一,並於 2024 Redress 設計大獎中成為首位同時奪得全球總冠軍與香港賽區冠軍的設計師鍾家晴(Tiger Chung),致力於建立一個小而精的獨立時裝品牌,並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取得平衡。
她的參賽系列《Bior》以經典時裝品牌名稱的諧音為靈感,採用 Bootleg 手法重新演繹高級時裝,將基層勞動者的日常元素融入高級時裝的精緻輪廓。來自油麻地廟街的清潔工、豬肉販與街妓都成為了構成這一系列設計的核心形象,Tiger 還以膠袋質感、霓虹色彩和鐵閘貼紙等細節,結合經典剪裁與誇張比例,呈現市井生活中的真實與生命力。透過這一諷刺而深刻的時尚語言,Tiger 想要探討基層勞動者被排除於時尚之外的現實,試圖以高級時裝的形式重塑他們存在的痕跡。
Ho Sui Hong, 何瑞康 (Ethan Ho) x Memory Flavour
今年自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畢業的何瑞康(Ethan Ho),是一位擅長針織設計的設計師,他自小愛為家姐搭配服飾,長大後接觸視覺藝術,逐漸對時裝設計燃起濃厚興趣,最終選擇修讀相關學科。現在,他專注於針織設計並希望以趣味風格打破傳統框架。
他的系列《Memory Flavour》從校園零食與青春友誼中汲取靈感,將媽咪麵、白兔糖與維他檸檬茶等味道轉化為針織紋理與色彩。Ethan 運用鮮明色調與細膩針織手法,重現課間小食檔的熱鬧和分享零食的溫暖時刻。服裝輪廓輕鬆具空氣感,彷彿一頁頁青春日記,既懷舊又現代。他希望這個系列能勾起觀者的共同記憶,讓時裝成為情感連結的橋樑。
To Hang Yin, Karina 杜杏妍 (Karina To) x Office Ollie
今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的杜杏妍(Karina To),她擅長在設計中融入大量印花,這些印花未必色彩絢麗或圖案繁複,但總是充滿活力,並在細節中展現獨特的自我,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系列《Office Ollie》以未來辦公室為背景,將職場比喻為戰場,「流言蜚語如子彈般刺穿人心,無盡的工作量如同戰前操練,一次次奏響戰場的序曲。」Karina 把諷刺與幽默注入到時裝設計當中,描繪了一個充滿競爭、壓力的辦公室生態。她將軍事元素融入輪廓設計,還有用盾牌般的結構、束縛細節與超大背包,結合辦公室符號如西裝與快遞包裹,配色則參考戰時海報的棕綠色調,讓整個系列呈現出一種荒誕卻深刻的視覺對比效果。透過這個系列,她邀請大家在幽默的設計手法中反思現代職場的現實壓力。
Tsoi Wing In, 蔡穎妍 (Iris Tsoi) x Scars of the Earth
即將升讀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三年級的蔡穎妍(Iris Tsoi),熱衷於觀賞各類電影,尤其是那些展現時裝魅力與藝術性的作品,這讓她深深迷上時裝,點燃了投身時裝設計的熱情。
由她帶來的時裝系列《Scars of the Earth》以一段關於大地傷痕的詩意故事為主題,探討隱藏於地表之下的生命脈絡,感受自然與生命的韌性。Iris 運用大地色調與樹皮紋理,透過不規則剪裁裙擺模仿樹木生長形態,又用布料的觸感去詮釋傷痕與成長的痕跡。「真正的美源於擁抱獨特性 —— 這些傷痕是大地的記憶,也是我們的生命故事。」Iris 希望這個系列能啟發每個人珍視自己的旅程,在時裝中尋找與自然及自我的深層共鳴。
Lau Hei Nga 劉希雅 (Lau Hei) x In Pain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的劉希雅(Lau Hei Nga),曾參與過多場演唱會服飾設計,雖然她自認為身材嬌小,卻鍾情於性感而女性化的風格,在她看來,性感不限於身材或是外型,而是一種獨特的氣質與魅力。
希雅的參賽系列《In Pain》從 BDSM 文化汲取靈感,探索一個在痛苦中尋求快感的社群,揭示「痛與樂」交匯的模糊界線。對希雅而言,這種感官體驗與「濕疹」息息相關——抓癢的瞬間帶來短暫快感,卻也留下血痕、傷口與疤痕,日復一日循環往返,這種身體與情感的拉鋸,成為她創作的核心靈感。希雅運用仿皮膚材質、繩結細節與皮革對比,模擬傷口與疤痕的質感,並以曲線剪裁暗示感官體驗。服裝既是身體的延伸,也是情感的載體,挑戰傳統對美與痛苦的認知。
Yu Yuen Ying, 余婉盈 (TY Yu) , Duhkha
今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的余婉盈(TY Yu),數年前在婚紗店兼職的經歷將她引領到時裝設計這條路上,因此,她如今的設計亦深受婚紗設計看似簡約,實則精妙的啟發。
今次她帶來的系列名為《Duhkha》,以佛教中的「苦」為概念,將痛苦視為成長的催化劑。TY 受藝術家阿部幸子(Sachiko Abe)的剪紙藝術啟發,將白布切割成細條並層疊成輕柔形態,模擬冥想與重複工藝所帶來的心靈平靜。系列透過輕盈面料與層次剪裁,詮釋痛苦的脆弱與韌性,通過四階段設計追溯「苦」的旅程,頌揚內在韌性與轉化的美。在 TY 看來,痛苦非必須解決的「問題」,有時我們應該學會接納,與之共存。
Editor
Ke 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