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時尚的歷史:這座城市如何從都靈、佛羅倫斯和羅馬手中奪取風采,成為「四大時尚之都」之一

時裝週、時尚四角區、時尚博物館、天橋,以及在人行道間即興舉行的時裝展。在米蘭,似乎一切都與風格息息相關:從櫥窗到電車,從完美系好絲巾的時髦貴婦,到目光鎖定目標的年輕創意人。在這座城市的基因中,似乎早已刻下了一個單一的DNA:時尚。這幾乎是一種天生的使命,一種基因上的傾向。但······可爭議的時尚之都?像所有成功的故事一樣,答案從來都不簡單:這與政治、適當時機的關係網絡,以及少數先驅的遠見有關。但也離不開些許「魔法」:那種星象與機遇的完美契合,將一座城市變成傳奇。

戰後的意大利,正注視着鏡中的自己,發現手中握着一個非凡的天賦:時尚可以成為經濟引擎、一種復興語言,甚至是一面向世界展示的旗幟。然而,這需要一個策略。單純模仿巴黎是行不通的——巴黎過於高傲、過於注重高級訂製,過於沙龍化;也不能只是注視倫敦或紐約。意大利需要創造一種自己的時尚方式,一種能結合優雅與務實、藝術與商業的模式。

起初,最適合的城市似乎是都靈:整潔、有序、工業化,擁有一個熱愛打扮得體的中產階級,還有一個準備迎接未來的生產體系。然而,時尚,眾所周知,從不喜歡按常理出牌,反而偏愛偏離預期、偏愛驚喜與意外。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都靈的對手們

最初,意大利時尚的中心有一個明確的地址:都靈。Piemonte 地區是大型羊毛工廠、穩健紡織業和低調優雅的故鄉。在法西斯時期,國家時尚機構便在此誕生,而戰後不久,這座城市自信地宣稱自己是意大利時尚的首都。1946年,在宏偉的皇宮內舉行了全國時尚藝術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的75個品牌,展現出一種與鄰近法國相呼應的魅力——法國一直是意大利時尚的榜樣與靈感來源。

然而,這場都靈的展覽卻引起了其他城市的不滿——羅馬、佛羅倫斯和米蘭都將這視為一種侵占行為,甚至是一種服裝業「獨立宣言」。於是,時尚首都之間的「優雅戰爭」開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針線與自尊交鋒。

1949年,米蘭以創立意大利時尚中心作為回應,這是一個純粹的策略性舉措。而都靈則以國際紡織與服裝藝術展進行反擊。然而,米蘭與羅馬的知名設計師們,從Schuberth到Carosa,聯合抵制了這場都靈的展覽,以高傲的姿態拒絕參與。

米蘭的反擊充滿戲劇色彩(字面意思)——意大利時尚中心在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舉辦了一場時裝騷,儘管規模不大,但象徵意義非凡,並吸引了來自米蘭、羅馬和佛羅倫斯的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共同參與。這是一個團結的聲明:時尚不在都靈。

同一年,羅馬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舞台。1949年,荷里活在台伯河上的崛起迎來了象徵性的一刻:Tyrone Power與Linda Christian的婚禮。Linda穿著Fontana姐妹設計的婚紗,Tyrone則由Caraceni量身定製。這些照片迅速傳遍全球:美國的偶像夢在羅馬找到了家。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羅馬。然而,在北方,米蘭靜靜地觀察着,並準備下一步最有力的行動。

Slim Aarons/Getty Images

Slim Aarons/Getty Images

佛羅倫斯登場

都靈仍然堅信自己的領先地位,而羅馬則對與米蘭結盟抱有戒心:太多自我,過於野心勃勃,未來的願景各不相同。在這樣的猶豫中,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看到了另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屬於佛羅倫斯。

1951年2月12日,在Villa Torrigiani的舞廳內,這位伯爵為美國買手舉辦了意大利首次高級時裝展:「First Italian High Fashion Show」。這一天今天被認為是意大利時尚的誕生日。

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是一位洞察力敏銳的外交家與先驅,他看到了其他人未曾注意到的事:意大利無法在高級訂製時裝領域與巴黎抗衡,但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模式——更靈活、更人性化、更充滿光彩。他的重大創意之一是將注意力不僅放在高級時裝上,還包括配飾和精品店,以及那些分散於各地的裁縫、刺繡工、皮革工匠和手工藝人,這些人擁有意大利真正的天賦。

這不是炫耀的奢華,而是手工打造的美麗。佛羅倫斯的時尚第一次照見了意大利自己的身份:它不想成為法國的複製品,而是一種全新的語言——由手工藝、優質材料、創意與精緻所組成。在模特的優雅與絲綢的輕盈背後,展現了另一個祕密:意大利貴族迷倒美國市場的能力——那種混合了隨性、魅力與優雅的特質,是其他國家無法擁有的。

自那次時裝展起,意大利時尚再也不一樣了。而米蘭——一如既往地,總是領先一步——已經找到建立自己帝國的完美基礎。

大教堂征服了一切:米蘭時尚的故事

在意大利,時尚曾經是一場真正的拉鋸戰。羅馬想保住高級訂製時裝,佛羅倫斯專注於成衣,而米蘭和都靈則擁有其他城市沒有的東西:工廠、產業,以及一雙雙真正製造產品的手。同時,整個國家也在改變面貌。經濟繁榮期來臨,隨之而來的是全新生活方式:消費與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意大利人不再只是時尚的生產者,他們也開始成為時尚的消費者。於是,一種被稱為「時尚的民主化」的現象誕生了,並帶着一絲自豪感。

在這場精緻而殘酷的權力遊戲中,米蘭打出了最強的王牌。這座城市開始將自己的商業空間打造成都市象徵:從19世紀的「紀念性商廈」,如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重新成為購物與散步的聖地,到市內主要街道轉變為新時代繁榮的櫥窗:Via Montenapoleone、Corso Vittorio Emanuele和Via della Spiga。

「四角區」的傳說誕生了,時尚不再是一種偶然的事件,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形式。米蘭早於其他城市察覺到世界正在改變:公主們不再是時尚的主導者,中產階級取而代之。新興的精英不再尋求貴族頭銜,而是尋找能夠展現自由、工作與動感的服裝。

米蘭的力量不僅在於生產,更在於視野。當其他城市因內部競爭而迷失時,米蘭選擇了「協同作戰」。它聯合了裁縫、企業、出版商、攝影師與傳播者,建立了連結。正是在這種創意與務實的交織中,一種模式誕生了,而這種模式至今仍以米蘭為名。

到了1960年代,年輕人來了。米蘭察覺到了他們,傾聽他們,並將他們置於舞台中央。1967年,Elio Fiorucci在Galleria Passerella開設了第一家店鋪:一個充滿活力、流行文化氣息的空間,讓時尚不再只是地位的象徵,而成為一種體驗。這是米蘭對羅馬高級時裝的回應:一種真正的「反時尚」,以牛仔褲、色彩、音樂與自由為核心。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決定性的一擊

米蘭手中還有最後一張王牌:時尚新聞業。擁有Irene Brin和Mila Contini的遺產,這座城市擁有無可比擬的時尚出版傳統。自意大利統一以來,米蘭便成為時尚出版的心臟地帶:一個以紙張和風格為名的首都。這裏孕育並繁榮了《Grazia》、《Arianna》、《Gioia》、《Amica》、《Rakam》,以及後來的《VOGUE》的意大利版本。

時尚逐漸需要更多的影像。單靠服裝已經不夠,還需要照片、氛圍與視覺故事。而米蘭正是建構這些的理想場所。在改建過的大型工業空間內,新興的時尚展廳誕生了。同時,義大利攝影師以他們精準而現代的美學風格崛起:Alfa Castaldi為《VOGUE》效力,Aldo Fallai則與Armani合作無間。

米蘭不僅是時尚的製造地,更是時尚被講述、展示與傳播的地方。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WWD/Getty Images

WWD/Getty Images

經過多年的競爭與城市間的「絲綢幕簾戰」,比賽的終點在米蘭劃上句號。1979年,米蘭時裝週成為官方活動,意大利國家時裝商會確立了總部,最重要的時尚雜誌也在此設立辦公室。所有目光都聚焦於這座將時尚轉化為語言,並將語言轉化為系統的城市。

最終的象徵性時刻發生在1985年,Adriana Mulassano為《Capital USA》拍攝的著名宣傳照片裡:這張旨在推廣「意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的照片,拍攝地點雖非米蘭大教堂前,但畫面中集合了意大利時尚的傳奇設計師們——Laura Biagiotti、Mario Valentino、Gianni Versace、Krizia、Paola Fendi、Valentino Garavani、Gianfranco Ferré、Mila Schön、Giorgio Armani、Ottavio Missoni、Franco Moschino以及Luciano Soprani。

這不僅是一張照片,而是一份身份宣言:米蘭不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Armani的簡約、Versace的劇場化張揚、Moschino的無畏反叛、Ferré的建築式優雅,以及Valentino的精緻完美——這些風格迥異的宇宙,卻由同一根脈絡聯繫在一起——即意大利的身份,能將風格差異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語言,被全世界認可並理解。

如同所有意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的童話故事一樣,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1986年1月24日,意大利總統Francesco Cossiga在奎里納萊宮(Quirinale)舉辦了一場盛大宴會,向七位最重要的意大利設計師致敬。從那時起,時尚不再只是時尚。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Mondadori Portfolio/Getty Images

原文轉載自意大利版《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