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符號成為時尚新語言
按照市井詞典Urban Dictionary的說法,懷舊(Nostalgia)是一種讓人回想起快樂時光的情感;而對意大利百科全書Treccani而言,懷舊則帶有一絲甜蜜的傷感。然而,這樣的情緒不僅停留於記憶的召喚,更成為了一種被熱烈追捧的文化現象。從X世代到Y世代,懷舊情結早已深入骨髓——例如大熱紀錄片《Hanno ucciso l’Uomo Ragno – La leggendaria storia degli 883》讓觀眾重溫90年代的時代氛圍;又或是Adrian Brody最近在Instagram上回顧自己主演的2000年代經典美劇《玩酷世代 The O.C.》,寫下一句「take me back to this time please」,迅速引發共鳴。
有趣的是,從未經歷過這些時代的Z世代——這群既前衛又帶點憂鬱氣質的年輕人——竟然對那些他們「未曾經歷」的過往產生了奇妙的懷舊情感。這種對過去的迷戀,或許更適合用一個新的詞來形容:「Delulu」——一種用來緩解當下焦慮的幻想式逃避。
設計師的觀點:懷舊應該如何存在?
在一次與設計師Stefano Pilati的訪談中,當被問及對「懷舊作為時尚趨勢的看法」時,他坦言:「懷舊並不是對過去的深刻反思,而更像是一種對無法重現的遺憾。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當下的語境中重新書寫過去。」這種對懷舊的批判性思考,正是當下設計界對於重塑經典的核心理念。
然而,正如Carrie Bradshaw所說,「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懷舊總會悄然侵入」。數據顯示,這種情感早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根據Pinterest的統計,自2010年以來,與「懷舊時尚」相關的搜索量每年增長332%;而「2015年復古穿搭」的需求則飆升了386%。其中,尤其受到矚目的單品包括bag charms(手袋掛飾),增幅高達1090%;以及nail charms(美甲裝飾),同比增長344%。
2025秋冬系列時裝展:童年回憶的潮流重塑
從2025秋冬時裝週來看,「童年小物」已經成為主題式創作的核心靈感。Coperni在展場上致敬了90年代的數碼時代,將早期網絡文化(Early Digital Era)轉化為設計語言。展場的佈置模仿了LAN派對(Local Area Network)的場景,觀眾座位被設計成電腦工作台,而模特兒身上的單品則包括Tamagotchi吊飾和與Ray-Ban聯名的限量款智能眼鏡,將經典與未來相結合,散發出獨特的數碼龐克氛圍。
Kenzo則選擇以童年記憶中的毛絨玩具為靈感,推出一系列結合了「Dolled Up」潮流的設計。根據Pinterest的數據,「Dolled Up」是2025年的熱門趨勢之一,以90年代兒童文化(如Polly Pocket美學和Cutecore)為靈感,藉由諸如David Koma為Blumarine呈現的現代化演繹。
這些細節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在時尚界——最早可追溯至Marc Jacobs和GCDS的2024春夏時裝展——還延伸至家居裝飾,例如洋娃娃屋風格的擺設,以及華麗奇趣的美容裝飾,其中包括我們在奧斯卡獲獎電影《艾諾拉 Anora》中再度看到的閃亮髮箔(hair tinsel)。另一股回歸的大熱潮流則是Boho Rock風格,喚起了70年代伊比薩島無憂無慮、嬉皮士騎行的時代記憶。
大膽懷舊:從Labubu吊飾到Hello Kitty的新解讀
懷舊的文化現象在2025年被稱為Bold Nostalgia(大膽懷舊)。這種趨勢以其「遊戲感」與「意圖性」為特點,透過對特定年代的重新演繹,將舊時代變得既熟悉又新鮮。以Labubu吊飾替代70年代的Monchhichi,或是Hello Kitty & Friends主題的吊飾,這些設計不僅滿足了對過去的渴望,更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時尚表達。
對於那些親歷過這些年代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充滿回憶的旅行;而對於Z世代來說,則是一次趣味十足的探索。無論是哪一代人,這種「從頭開始愛上自己的個人風格」的過程,無疑將懷舊轉化為一種更具普世吸引力的美學體驗。
這就是童年的力量——它不僅僅是回憶,更是時尚的靈感之源。
原文轉載自意大利版《VOGUE》
Editor
Alice Abbiada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