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當下香港影視屆的熟面孔,盧慧敏(Amy Lo)必是其中一員。2017年參演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前度》所為人熟知,這些年她陸續出現在《無限斜棟有限公司》、《身後事務所》 以及新戲《狗轉人生》等作品中,在螢幕前體驗各種各樣的人生——「還記得有一位法國導演曾問我為什麼喜歡演戲,我的答案是:Because you have every right to be crazy,no one is going to judge you! 」無數角色背後,演戲對於Amy來說也是不斷發現自己的歷程。瘋狂的另一面,正是她堅持做自己、不願被他人定義的赤誠之心。

《VOGUE》HK:你剛剛完成 Vogue Hong Kong 拍攝,第一次與 Leslie Zhang 合作有什麼感受?當天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可以分享?

Amy:之前本來有機會合作,但是因為疫情所以最後沒有發生,而現在我們緣份就到了!他和我想象中的 Leslie 很不同,雖然是一位非常見多識廣的攝影師,但是他非常謙虛。我們當天一見面他就把雙手合起來和我說「你好,你好」。他很好笑,很可愛,說話也很斯文,非常溫柔,還會在拍照的時候指導我,所以過程很順利安心。我很少會穿泳衣拍攝,也第一次在類似電影中的場景裏拍攝。雖然時間比較短,但是過程十分順利。我很高興能夠與Leslie合作,我在拍攝時偷偷看到了成片,很期待這次數碼封面!

《VOGUE》HK:今年跟隨Chanel一起出席巴黎時裝週,你在此行中最難忘的回憶是什麼?

Amy:整個時裝週都很難忘!我在這次旅行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去巴黎、第一次與公司的同時和經理團隊到海外旅行、第一次出席 Chanel 的時裝秀、第一次與 Chanel 的法國團隊見面…… 這一次時裝週很有紀念價值,但是我覺得當中最難忘的是親身參觀Coco Chanel的公寓。公寓裏很多東西看,每一層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有haute couture的樓層,也有專門放珍藏系列的樓層,最特別的就是平常招待朋友和客人的大廳,導遊陸續為我們介紹這些地方,所以非常難忘。當時會心想:「哦,Chanel 的時裝系列就是這樣誕生的!」,從細節中可見 Coco Chanel 是一個特別有品味和想法的女人。

《VOGUE》HK:Chanel對你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

Amy:和Chanel去完巴黎後,我更深入明白「be yourself」真正的意思,感受到 Coco Chanel 的那一種 「做自己」的精神。我被Coco Chanel 的故事啟發,如果她不是想做自己、她沒有那麼大膽、不是想改變女性時裝的話,她就不會是Coco Chanel,我們今天也不會知道Chanel這個品牌。我小的時候只知道Chanel是奢侈品牌,長大成為模特兒後就很想為 Chanel 行騷和工作,而做久了就發現 Chanel 不僅是一個品牌這麼簡單。我之前一直有不同的機會和 Chanel 合作,我覺得最有趣的無論是從我拍雜誌內頁、到出席活動、到拍雜誌封面、拍電影、再到今次可以和他們去巴黎, Chanel 都在記錄着我職業和生活中的不同階段。我和Chanel 分享了很多我人生很特別的時刻。我回顧之前的相片時,三四年前的封面,當時和Chanel合作的我和現在的我已經不同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my (@lqamy)

《VOGUE》HK:站在年輕人的角度,你認為Chanel是如何保持經久不變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Amy:簡單來說,Chanel告訴我們要做自己,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再探究,成為一個有標誌性的人物。我覺得現在太多人想成為某些人,這是正常的,因為我覺得我們多了渠道去認識世界上不同地方有標誌性的人物和發掘自己想嘗試的東西。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是特別大膽或很踴躍做自己的人,所以會模仿或參考別人而少了自己的個人特質,也會變成想迎合社會審美觀的人,忘記自己。所以我覺得Chanel保持經久不變的魅力的原因,就是因為品牌很清楚自己的 design language。當然,這 language 也有隨着時代和潮流改變,但是非常難得。

《VOGUE》HK:對你來說,最不可或缺的Chanel單品是什麼?

Amy:一件? 你在說笑嗎?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很多面,Chanel 最特別的是它能夠表達我每一面。品牌的衣服沒有限制,也沒有特定的方法去穿它。我在巴黎的時候買了一條很難買的牛仔褲。我有很多不同 Chanel 單品,但是我沒有特別多每天可以穿的 Chanel 衣服。我最近出席不同特別的場合都會穿這條牛仔褲,沒有特別規限你怎樣穿的衣服,不會太緊也不會太鬆,是一條好好玩的牛仔褲。 Chanel 的手袋就一定要有,很難選擇,必須選的話就會選Chanel 22。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my (@lqamy)

《VOGUE》HK: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成為演員?

Amy:我一開始想拍戲的原因是因為貪玩。我有一次拍完廣告後,覺得過程很好玩。當然,我本來就很喜歡看電影,與朋友們有一個電影學會一起分享看不同電影的感想。電影和廣告其實有很多相同之處:有對白、對手戲、導演,讓我首次接觸接近與電影和演戲相近的東西。我覺得扮演的過程很好玩,有權做一個不是你的人,如果在街上這樣的話別人會認為你是傻的,但是演戲就是要癲,有權做一個瘋掉的人。還記得有一位法國導演曾問我為什麼喜歡演戲,我的答案是:Because you have every right to be crazy, no one is going to judge you. 這位導演之後也有和我說我這個答案令他印象深刻,因為很真實。

《VOGUE》HK:你在多元文化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這對你的演藝生涯有什麼影響?

Amy:我是一個善於表達情感的人。我在兩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下長大,特別受到媽媽的影響。好像我爸爸或者一些親戚的本地人,都會比較內斂。你對自己的感情有沒有感覺就會決定你是否會變成一位善於表達自己感受的人,比如說你開心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感受有沒有認知,如果是認知的話,你就會表達出來。在小時候一直處於在兩個極端的溫度下長大,對自己的情感也會比較敏感。

《VOGUE》HK:你在《無限斜棟有限公司》中飾演一位迷失的slasher,而你本人也身兼數職。你對slasher有什麼想法?

Amy:我覺得「slashing」已形容我們現今社會的狀態,很少人會只做一件事,身邊的朋友們也變成「slasher」。凡事有好有壞,slashing也一樣,物極必反,太極端也不是好事。越來越多人身兼多職意味着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大家都想多一點成就,追求不同夢想的渠道也多了,找到自我的途徑也多了。但是我認為slashing應該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終點。過程當中可以不斷學習、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最喜愛、令最舒服最開心的嗜好,但是不免會感到迷失,很容易忘記初衷,遠離目標,找到平衡是最重要的。我在做模特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電影的熱情,也許我之後會做幕後,slashing 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也推薦,但是不要把 slashing 當成終點。

《VOGUE》HK:你飾演過最難忘的角色是什麼?你飾演過的角色當中,哪一個是最貼近你本人的?

Amy:最難忘的角色應該是《狗轉人生》中的角色,因為這是我首次在大銀幕上擔當主要角色的電影。每當有角色進入我的生命時,我會更深入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有還沒被發掘、被激發的一面。

《狗轉人生》中,我飾演一名叫Una的角色,我們都很喜愛小動物,可以在一些我們必須要大膽的場合時鼓起勇氣,幫助別人。可能因為我是天秤座,所以我很喜歡打抱不平。大約三年前在銅鑼灣很多貨車出出入入的地方,有一隻流浪狗經過貨車時被人罵,那個人想用手推車撞它,然後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勇氣我就衝過去了。但是Una的那一種大膽是無時無刻的大膽,她也可以很兇,我就比較少回嘴。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my (@lqamy)

《VOGUE》HK:你在新電影 《狗轉人生》 中與鄭丹瑞前輩合作,有一些難忘的故事可以分享嗎?

Amy:鄭丹瑞前輩的身型很像我親生爸爸,又高又瘦,我望着他就會想起我爸爸。我們不是很熟,所以我做戲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憂慮,有時候表現不穩定。他近乎每一天都會做一個舉動去接近我,買一個朱古力可頌和黑咖啡,或者自己沖的咖啡,交給我後也不會多說話。他不僅教我拍戲,也拆除了我心裏的一道牆。他不只是一個演戲導師,而是一位人生導師。我們最後還會互相鬥嘴,打成一片,我沒試過和一位前輩可以這樣,感覺很特別。

《VOGUE》HK:作為演員,你未來希望嘗試什麼樣的作品和角色?

Amy:我什麼都想試一下,希望香港電影屆可以迎來多一點大膽的戲,不再只是愛情小品、都市故事。這個行業有很多不同的人,很希望香港電影可以多些大膽一點的主題,有大膽一點的角色,就可以大膽一點去玩。尤其是看完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之後,我非常想成為這種作品的一部分。

《VOGUE》HK:你在行業中的榜樣是誰?他對你的演藝生涯有什麼影響?

Amy:我全部榜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她們或許不是大眾眼中所謂的「美」,但是她們超級有風格,例如 Tilda Swinton、Kristen Stewart、 Zendaya、Cate Blanchet 等等。她們很有性格、很勇敢去做自己,我十分仰慕她們,也很想向她們學習。我覺得香港沒有很多這種演員,因為大家已界定什麼才是「美」,什麼是「好看」,什麼是「有潛質」,什麼是「可以放進電影」—— 這是我們社會的現象,在本地業界很多敢做自己的人都無法出頭,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大膽一些,包括自己在內。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my (@lqamy)

Photography: Leslie Zhang
Fashion Direction & Executive Producer: Sean Kunjambu
Editorial Consultant: Adam Chen
Producer: Katherine Ho
Makeup Artist: Yooyo Keong Ming
Hair Stylist: Nate Peng
Manicurist: Jasmine Chan
Set Designer: Ip Siu
Assistant Set Designer: Joan Leung
Production Assistant: Echo Yuan
Production Team: Neo Man & MK Suen
Photography Assistants: Wu You,  Liao Zining & TK
Hair Stylist Assistant: Fan Tongjun
Fashion Assistant: Pianca Ngan
Retouching: Li Huiwan
Art Team: Kumi Tong, Caster So, Cat Wong, Naomi, Jonas Fong & Judy Poon
Cover Wardrobe: 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