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將醣類(葡萄糖)當作能量,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反而對身體有害!」每當談到減醣飲食,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限制醣類攝取、減少吃碳水化合物究竟是否對身體有危險性?以下日本名醫小垣佑一郎針對「減醣」的常見迷思,提出正確解答。

迷思1:我們的大腦是以醣類為能量

藉由吃醣來補充大腦能量,這樣的想法一點意義也沒有。

在全身的血糖消耗量中,比例較小的大腦卻獨自佔去20%到30%的血糖量。從此可知,血糖的確是必需物質,但你知道嗎?碳水化合物(醣類)進入體內後,只會被使用四十秒鐘。我們的人體中,包含大腦,所有的血糖幾乎都是藉由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的激素來達成微妙的調整以及維持機能。也就是說,藉由吃醣來補充大腦能量,這樣的想法一點意義也沒有。

American actress Anne Francis (1930 - 2011) eating an ice cream, circa 1955. (Photo by Silver Screen Collection/Getty Images)

American actress Anne Francis (1930 - 2011) eating an ice cream, circa 1955. (Photo by Silver Screen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吃了甜食後感覺頭腦變得清晰、焦躁感降低的人,有可能是血糖控制不好,才會造成血糖值大幅度波動,在低血糖的情況下活動力降低、變得想睡覺。因此,只要一攝取醣類,血糖值就會急劇上升,並大量分泌胰島素。但這樣一來,血糖值又一下子降得過低,回到想睡或是因大腦皮質缺乏營養而思緒不清的狀態,也容易疲勞,引起暈眩及頭痛。

身體被一口氣下降的血糖值嚇到,拚了命想趕緊讓它恢復正常,於是啟動了交感神經分泌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整個人似乎變得神清氣爽,感覺身體狀況好轉……但真要說的話,那只是身體處於錯亂的狀態中而已。反而還有可能因為交感神經處於優位,血管收縮而提升高血壓的風險。

以前的日本人飲食匱乏,雖然以魚貝類補充蛋白質但還是不足,身形瘦小,血管容易破裂而造成腦溢血。照理說,這個情況到了飲食豐饒的現代應該要有所改善,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不減反增,罹患腦梗塞與心肌梗塞的人反而變得更多了。這是因為現今飲食中醣類含量高的緣故。以前都認為腦梗塞或心肌梗塞,是因為壞膽固醇在血管內部堆積成的斑塊,沿著血液流動時堵塞到血管所造成。但根據後來的研究發現,其實是因為存在於血管內皮中一種稱為「脯胺酸」的胺基酸與醣類結合造成糖化,才會導致堆積在血管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

迷思2:減少醣類攝取反而容易吃更多!

其實限制醣類具有抑制食欲的效果

向擁有實踐經驗的人詢問意見,是為了不變成紙上談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比起「甜食是另一個胃」的籠統說法,對我來說,從生理學的角度闡明「吃甜食會因血糖升高或降低而變得無法控制食欲」才是更有力的論述。每當我聽到有人說「控醣後反而不小心吃太多」的時候,就忍不住心想:「你真的有實踐過嗎?」因為只要試過的人就會知道,限制醣類具有抑制食欲的效果。

限制醣類時應該要注意的是「卡路里不足」的問題,以及暫時性的低血糖症狀。雖然也有人擔心因此罹患高血壓,但這終歸只是暫時性的症狀,只需透過堅果類確實補足卡路里,或是透過攝取胺基酸的保健食品讓蛋白質能夠正常代謝就能解決。

迷思3:營養均衡攝取才是正解

營養均衡的飲食比較好,其實沒有經過臨床實證

美國糖尿病學會曾經發表過以下的專家建議:「營養均衡的飲食沒有臨床實證」。有吃魚的民族,也有食用昆蟲的民族,每個人的腸胃狀況也不同,無法確實得知食物進入體內後的吸收率或是否均衡。因此,強調飲食均衡的論述,其實是不符合現實狀況的,請問你會對住在沙漠地區的人說:「要吃魚貝類或綠色蔬菜」嗎?

此外,也有人抱持著「以前的人也是吃米。如果少了醣,不會造成醣的代謝異常嗎?」的反對意見。但現今的情況不同以往,戰前時代的人「食物纖維攝取量是現代人的三倍以上」、「過著一整天勞動的忙碌農家生活」、「時常吃稗子或小米」、「土壤中有豐富的礦物質」,並不能只用米與血糖值的一元論來下判斷。

迷思4:沒有醣當能量,脂肪無法燃燒

其實當體內的醣類儲存變低,身體就會開始分解脂肪

Actress Elizabeth Taylor enjoys tea and a cake in her dressing room, circa 1950. (Photo by Silver Screen Collection/Getty Images)

Actress Elizabeth Taylor enjoys tea and a cake in her dressing room, circa 1950. (Photo by Silver Screen Collection/Getty Images)

體內醣類不足,就會造成身體運作的能量不足而無法燃燒脂肪,這樣的論點也很常見。但是,在我們人體的機制中,脂肪原本就是無法被順利消耗掉的熱量,才會轉換成脂肪囤積在體內。再說了,野外遇難的人體重下降,總不可能是因為攝取了醣質,補充到燃燒脂肪的能量吧!(這當中也包含肌肉分解。)

燃燒脂肪有時可以達到局部瘦身的效果,這是因為人體確實有幾處部位的脂肪比較容易降低,但基本上還是只能以全身為單位均勻變瘦,「想要只降低大腿的體脂肪率!」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不過話說回來,限制醣類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減重,而是為了不讓飯後引起高血糖,以及藉由抑制梅納反應,減輕對身體造成的氧化損害。限制醣類還是瘦不下來的人,有可能是體內含有重金屬物質,或是蛋白質無法循環等,基於和血糖調節沒有關係的原因而發胖。

此外,也有人主張「缺乏主食、以配菜為主的飲食會增加膽固醇」。但根據《2016到2020年美國飲食指南》中的論述,來自食物的膽固醇其實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大,需要注意的反而是飽合脂肪酸的攝取量。「醣類、蛋白質、脂肪」被稱為三大營養素的理由是,他們能夠製造出ATP。在這三者之中,ATP生產效率最佳的是「脂肪」。其次是蛋白質,有一部分會轉化成丙酮酸產生ATP,其餘則要透過丙酮酸脫氫酶的作用。反觀作為能量來源的醣類,則幾乎必須完全仰賴酵素才能轉化為ATP,因此在效率上較低。

人類一天消耗的熱量約1800大卡,在這當中醣類佔了144大卡,剩下的1,656大卡是由脂肪供給。人體比起醣類(葡萄糖),主要是以脂肪(酮體、游離脂肪酸等)為能量來源。因此,如果醣類的儲存量變低,就會轉而分解脂肪。由此可知,即使正在進行嚴格的醣類限制,血糖值也能維持在正常值。

「若是因為限制醣類而死人怎麼辦?」很多人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但事實上,因為減醣而導致生命危險的情況並不曾發生,反觀現狀,正為糖尿病而苦的人才是不計其數。只要不能抑制因醣類造成的氧化壓力,其他的治療就沒辦法順利進行下去。

許多人雖然服用保健食品卻遲遲看不出效果,一問之下,都是因為醣類攝取過多的緣故。只要稍微限制一下醣類,很快就會出現效果。若是不敢一次減少太多醣類的話,也可以先以降低每天的攝取量為目標,循序漸進就好。

原文刊登於《VOGU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