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焦慮症是相當普遍,根據上年的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有約2.84億人患上這種病,其中的形式包括:恐慌症、強迫症、非典型性焦慮症(GAD)、 社交焦慮,成為了當今最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 根據美國焦慮與抑鬱協會的數據指出,單單在美國,每年已經有18%的人患上焦慮症,但當中只有36.9%的人會選擇接受治療。

© Eri Miura

© Eri Miura

何謂焦慮症?

書藉《精神病學》的作者Dr. David Carbonell說:「廣義來說,焦慮症是指一個人非常焦慮,甚至令他們做不到一些很普通的事情。」 暢銷書《The Worry Trick》也指出, 焦慮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而且深深影響著日常生活,特別要避免在焦慮的情況下駕駛、飛行等,在「正常」活動下也會造成不適當的壓力和痛苦。

書藉《How to Be Yourself: Quiet Your Inner Critic and Rise Above Social Anxiety》作者 Dr. Ellen Hendriksen解釋,焦慮與恐懼非常相似,只是恐懼是投射到未來。 焦慮是一種「假設」,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不斷問自己:「我會好起來嗎」?

甚麼事會出現焦慮?

導致焦慮出現的關鍵因素仍然與幾十年前相同:人際關係的問題、失業、孤獨、遭受創傷和衝突等。但是在數碼時代下,卻增加了許多問題。例如24小時全天候接收著不論好與壞的新聞等。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減少了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加上社交媒體平台的發展,大家以”like”數來決定自己的快樂。

科技的發展進一步加劇這個問題,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離開家,也可以進行日常瑣事。所以一旦被逼面對現實,接觸別人時,我們會感到很大壓力。好似當你可以WhatsApp時,為甚麼還要面對面,甚至跟別人電話聯絡?當你可以使用Slack時,為甚麼要跟同事交談?

© Eri Miura

© Eri Miura

你為甚麼會焦慮?

導致焦慮的因素有多種,其中一種是遺傳。焦慮的傾向會從你的基因庫中繼承下來,但當中最大的影響,還是重大的生活變化,例如是畢業,轉工,搬家,分手,生孩子等。在這樣的轉折點上,從未經歷過焦慮的人也可能會誘發出焦慮。

Dr. Ellen Hendriksen解釋:「雖然遺傳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焦慮多數是由某件事而觸發,特別我們面對未知的結果時,更易出現焦慮」。

Dr. David Carbonell亦同意:「某些人的性格比較感性,遺傳上會比其他人更易出現。所以我相信,有些人一出生時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如果他們屬於這一類型的人,他們在18歲到30歲之間會特別容易出現焦慮、恐慌症。因為當你開始成年和獨立時,可能因為不適應而變得負面。」

© Eri Miura

© Eri Miura

如何管理焦慮症?

其中一個好的策略是把擔心的問題列出,成為清單。並且列出這些「假設」的問題出現時的機率和過程。

1.列出你擔心的結果, 例如:如果老闆今天會解僱我嗎?
2.詢問這是否曾經發生過。,例如:以前曾經試過被解僱嗎?
3.機率是多少? 高還是低?

因為焦慮是來自於相信自己無法應付,所以列出擔心的事情有助消除當中的不確定性。

Exposure therapy:

專業治療焦慮或成功的自我管理,當中的重點是面對。簡單來說,Exposure therapy是指面對導致壓力和焦慮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樣會引起逃避的反應,出現更大壓力。Exposure therapy並不是要立即消除焦慮感,反而是有長時間來意識到不愉快,慢慢接受到自己的焦慮才可以把它擊退。

所以這不意味要放棄會引起焦慮的事情,例如開車或是工作上的演講。相反,要長期嘗試接觸令你焦慮的事情,因為長時間的「訓練」才可確保它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當你逃避時會覺得那件事情是有害,其實把自己暴露於壓力之下,反而會慢慢降低這件令自己恐懼的事物。

冥想和呼吸

當涉及精神健康問題時,冥想已經證明了有效。 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47個測試,研究出利用冥想來解決焦慮症狀的方法。 他們表示,冥想來舒緩心中焦慮是有用的。Dr. David Carbonell同時補充說:「學懂呼吸也是一件好事,因為患有恐慌症的人容易呼吸不良,胸部變得緊繃,因此進行有節奏的呼吸運動有助緩解。」

©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睡覺控制腎上腺

充足的睡眠能夠控制腎上腺,減少皮質醇,意味著減輕焦慮、負面情緒。 如果你容易感到焦慮,睡覺可以令你保持鎮定,從而更加適應可能引起焦慮發作的事物。

運動學會控制狀況

「對於焦慮症,運動是一件好事」Carbonell建議。 許多焦慮症患者可能會害怕運動,因為他們會出現心律加快,呼吸失控等問題,但相反,如果可以學會以控制的方式來鍛煉,會產生很大的成效。每星期三至五天,每日30至40分鐘,這樣有規律的鍛煉是相當有用。

原文刊登於《VOGU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