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空間向來物以罕為貴。因此當上環一幢出自著名設計師Ilse Crawford手筆的住宅,竟有兩個上下相連單位放售,Barbara Yu Larsson便立即行動。「下午1時參觀單位,晚上10時便已經完成交易。」Barbara兒時經常隨母親到西港城找裁縫做衫,自小對這社區情有獨鍾。「這裏帶給人一種身處香港核心的感覺。」

此城的空間問題,亦是促使Barbara在四年前創立Pakt的原因——一個提供個人化衣物儲存和電子衣櫥清單的平台。現時Pakt在香港設有辦公室和貨倉,並即將登陸新加坡,Barbara希望Pakt能夠幫助人們進行衣櫥「排毒」——透過選擇將日常衣物妥善儲存,及將無用之物放到合作平台Vestiaire Collective上出售,從而成為更富自覺意識的消費者。「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生態系統,讓人們能夠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有時我會形容它為一個循環系統,甚至360度衣櫥。」

頂層天台擁有360度景觀,飽覽附近社區的無敵景致。
頂層天台擁有360度景觀,飽覽附近社區的無敵景致。
1 / 2

在打造這個生態系統同時,她的個人衣櫥也因此進行了大瘦身,更加切合她家中的北歐簡約風格。位處荷李活道一幢五層高唐樓,她的家是一個頂層連天台單位。大廈本身是屬於Blake’s的發展項目——一個由創業家Alan Lo和Darrin Woo共同創立、以市區重建為主要目標的平台,並找來了現效力設計工作室Studioilse的Ilse Crawford為室內設計操刀,亦是這位國際級大師首個在港作品。設計着意反映其唐樓歷史,大廈外牆重新披上舊日的拋光黑色瓷磚,這抹黑更延伸至室內,裝裱窗框和浴室牆身,並以胡桃木櫃和未經打磨的雲石增添層次感。

入伙時,Barbara及其時的瑞典籍丈夫將單位合二為一,並進一步用上木地板、玻璃櫃、北歐中世紀家具、家傳藝術品和各種色彩的油漆和布料,為單位添上不同層次的溫暖感覺,當中包括將原本連結上下樓層的公共樓梯間,重新髹上鮮艷色彩。「我向來喜愛色彩,鮮明色調和美麗的布料均是我的最愛。」Barbara形容。屋中所有房間,不論是牆壁或天花,均髹上互相調和的色系,並用上一種獨特的瑞典油髹手法,以多層極幼薄的油漆,營造一種輕盈、不刺眼的粉系色澤。而上下層單位,均鋪上在瑞典北部製造的巨型鮮艷地氈營造暖意。

建築着意反映其唐樓歷史,大廈外牆重新披上舊日的拋光黑色瓷磚,這抹黑更延伸至室內,裝裱窗框和浴室牆身。
屋中所有房間,不論是牆壁或天花,均髹上互相調和的色系。
建築着意反映其唐樓歷史,大廈外牆重新披上舊日的拋光黑色瓷磚,這抹黑更延伸至室內,裝裱窗框和浴室牆身。
屋中所有房間,不論是牆壁或天花,均髹上互相調和的色系。
1 / 2

在上層的開放式飯廳和客廳,一邊是購自倫敦、出自荷蘭設計師Piet Hein Eek之手的浮木塗漆餐桌,一邊是購自丹麥的梳化,和芬蘭設計師Eero Aarnio的醒目紅圓椅;中間則以從連卡佛入手、擺滿各式小玩意的Piet Hein Eek玻璃櫃分隔。窄長的戶外陽台放滿美麗的橄欖老樹盆栽,而廚房則一直延伸至單位後方的客睡房和浴室。餐桌上方掛有一幅1850年代、Barbara曾曾祖父的肖像畫,是日佔時期母親在南京老家唯一倖存的傳家之寶,輾轉由她的大舅傳給母親,最後再傳到Barbara手中。

1 / 2

相較於上層較正規的空間,下層感覺則相對放鬆,亦是睡房和另一休閒客廳的所在。兩間房以一個內置書架分隔,還有一張出自英國品牌George Smith手筆的梳化,驚人體積,需動用起重機才能搬到房中。如假包換的巨型落地大玻璃窗,將對面公園的綠意收納其中,亦為房間帶來大量自然光;一盞搜羅自荷李活道的風扇燈,則成為入黑後的主角。頂層天台擁有360度景觀,飽覽附近社區的無敵景致,為Barbara的家帶來獨特的人文風景。

Barbara用上一種獨特的瑞典油髹手法,以多層極幼薄的油漆,營造一種輕盈、不刺眼的粉系色澤
客廳中的巨型落地大玻璃窗,將對面公園的綠意收納其中,亦為房間帶來大量自然光。
Barbara用上一種獨特的瑞典油髹手法,以多層極幼薄的油漆,營造一種輕盈、不刺眼的粉系色澤
客廳中的巨型落地大玻璃窗,將對面公園的綠意收納其中,亦為房間帶來大量自然光。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