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歲定八十,廖國敏自小立志成為指揮家。一切源於小時候母親帶他去一個音樂會,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他,卻被台上的指揮吸引了目光,只見他拿着一雙「筷子」在胡亂舞動,整個樂團便很聽話的跟着他走了,這令廖國敏留下深刻印象,影響深遠,自此便夢想成為一位指揮家。

2020/21 Season Opening concert

2020/21 Season Opening concert

《VOGUE》Hong Kong:你是在澳門出生及長大的,成長的經驗有沒有影響甚至啟發你對音樂的認知或感覺?

Lio Kuokman:如果要說是音樂上,我覺得自己是在香港才開始音樂之路的。我在中學階段有機會到香港演藝學院上音樂課程,那時每個週末都要從澳門坐船過來上課。後來便真的報讀香港演藝學院鋼琴演奏學士學位。

《VOGUE》Hong Kong:身為指揮實在是一份體力活,需要很多的能量,你是如何保持身心都在一個良好的狀態?

Lio Kuokman:是的,在整場音樂會,樂團成員全程坐着,但指揮卻要站足全場三至四個小時,是很耗體能的工作,所以我有做運動的習慣。另一方面,精神上其實都很大挑戰,試想像,一個樂團平均95至104人,你便要面對最多104種聲音,實在需要時刻集中精神,保持敏銳的觸覺,才能作出最快的反應。

《VOGUE》Hong Kong:你覺得在指揮一個樂章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哪裏?

Lio Kuokman:我覺得是在做排練規劃的時候,你只有一份樂譜,沒有實際的樂器演奏,只能靠想像力去推演出心目中對樂章的 vision,如何在有限的排練時間裏將vision帶出來便是我最大的挑戰。

《VOGUE》Hong Kong:你有沒有心儀的指揮家?

Lio Kuokman:偉大的指揮家有很多,他們都是我的榜樣。其實指揮是很個人化的,和藝術家一樣,而且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都有我喜歡的地方。我只可以說,第一個影響我的指揮家是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那時我還是在學鋼琴的中學生,我買的第一本音樂書,便是卡拉揚講述自身對音樂的理解,我先後看了多次,幾乎可以背誦出來!

廖國敏與香港管弦樂團於2019年10月到珠海演出。

廖國敏與香港管弦樂團於2019年10月到珠海演出。

《VOGUE》Hong Kong:你即將指揮香港管弦樂團7月初舉行的樂季壓軸演出,可以分享一下今次選取甚麼曲目嗎?

Lio Kuokman:今次樂季壓軸歷時四個星期的節目以多元化為目標,由傳統的交響樂到電影主題曲等等混合式的設計,而且疫情放緩了可以讓75%觀眾入場,實在慶幸。

《VOGUE》Hong Kong:你剛才提到過去一年要以錄影形式演出,你覺得錄影和現場有甚麼分別?

Lio Kuokman:我們經常作現場演出的是已經習慣了有觀眾,在錄影的時候鞠躬謝幕卻沒有掌聲回應,起初真的不太適應。其實我們在現場,是真的能夠感受到觀眾的呼吸,我們演出也是以能帶動觀眾情緒為目標,所以錄影的時候唯有靠想像了。

《VOGUE》Hong Kong:如果不做指揮,你會做甚麼?

Lio Kuokman:我想我會做廚師吧,因為自己喜歡煮食。其實廚師和指揮的工作很相似,指揮講究耳朵的 taste,廚師便是口的味覺決勝,而兩者都很着重 timing,到最後都是如何做 serving,給觀眾或給食客。

《VOGUE》Hong Kong:我總覺得音樂很抽象,指揮的工作更加抽象,你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如何欣賞不同指揮家的特色嗎?

Lio Kuokman:我們可以循兩方面去看。首先,如何聽音樂?音樂不像電影或戲劇般直觀,是需要靠腦部去想像和感應,此時你便應讓音樂和你說話,看看它能否感動你。此外,不同指揮會有不同的演繹方式,因為指揮家不是作曲家,他的工作就像牧師或神父要根據《聖經》解釋,或導演要根據劇本演繹故事和角色,指揮的樂譜便是《聖經》或劇本,而同一個劇本同一句對白,不同導演會有不同的演繹,你便要看自己喜歡那一個版本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io Kuokman | Season Finale
日期:7月2至3日
詳情:www.hkphi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