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新書《人生半熟:30歲後,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當中就清楚直白地刻畫出那些我們這個年紀跌跌撞撞後該懂得的事。其中一個篇章開頭就說大多數普通人,從小聽多了「人生關鍵的就那麼幾步」這種道理,自然會認為遇到各種人生十字路口必須百般權衡,千般思量,盡可能不要行差踏錯;至於小事,當然就是不拘小節。

人人都有慣性思維,有人順從感性,有人則順從理性,作者就以自身與朋友舉例,因為朋友一生中都以過人理性生活,就連感情也不例外,彷彿天下所有事情都可以用大腦解決,所以至今遇到可以的結婚對象寥寥無幾,更遑論有所進展。

直到有天他問作者,當初結婚時是根據什麼決定的?作者表示從未列過條件,畢竟如果有足夠愛情的婚姻只是一張條件符合的契約還有什麼意義?每個過程反而是「我覺得」,雖然感覺很虛,但又非常重要。但生活就是這樣,太多細節是無法單用數字、條件標準衡量,也許你也不確定前面的路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樣態,但至少,要奮力跳出去看看。很多事情沒有應不應該,只有願不願意。

 人生是一場長跑,大事全然理性,權衡計算,做了所有的「我應該」,代價常常是壓抑了「我願意」。

越理性的人,壓制的時間就越長,甚至壓制了一輩子,終至成為一個永遠正確卻十分無趣的人; 所以面對人生大事,第一個要問,應該是「你願意如何?」,畢竟即使是一條十分願意走的路,未來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也不會少,不同的是,在出發時就有了一顆甘願的心,而路上小徑旁逸斜出,若沒有理性加持,往往走著走著就忘了為什麼要走上這條路。

 選擇了一條喜歡的路,就要堅持以最好的姿態走下去。堅持這件事,從來就不是感性的。

日常生活,每一天怎麼過,如何分解目標達成所願,哪些小徑可以張望一下,哪些完全不能動心,這裡面都存在著嚴格的紀律,甚至可以算是戒律。因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紀律,常至臨大事也不能隨心而為。

為什麼周圍有那麼多不幸福不開心不如意的人?原因或許很多,但作者近年來的觀察,還有一個普遍原因是: 那些人面對大事時,很少尊重自己的感受,沒有走上真正想走的那條路。身處日常時,沒有甘願的心,沒有紀律,每一天也就隨便過過了。

大事隨心,需要信任自己的心,相信真有「天啟」這回事,能抓住瞬間飄來讓心震動一下的聲音,做一個澈底誠實的人,放下算計和權衡,那條路就會清晰無二地呈現在面前。當行於一條隨心選擇的路上,要甘願承擔它的辛苦,動用所有理智和頭腦,養成紀律,持戒而行。或許唯有如此,以我們大多數人的平凡資質,才可能品嘗到一點理想人生的滋味。

寬寬,《人生半熟:30歲後,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台北:遠流,2020)

原文源於台灣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