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路」對於韓國,就好像是荷里活對於美國,是當地電影工業與夢想的代名詞。這條位於首爾中區的道路,自 1960 年代起便是片商與影院匯聚之地,象徵着韓國電影的心臟。「五虎」並非官方稱號,而是媒體與影評人對朴贊郁、奉俊昊、金基德、李滄東與洪常秀這五位導演的讚譽。他們於九十年代末至二千年代初崛起,各自以迥異的作者風格,同時在藝術深度與商業成就上取得驚人成功,改寫了韓國電影的歷史軌跡。
#1 奉俊昊
奉俊昊是韓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世界級導演之一,他的電影擁有流暢且自然的節奏,但其實內裏蘊含着犀利的社會批判性,兼具荷里活娛樂性與深刻人文關懷。2003年的《殺人回憶》不僅改寫了韓國犯罪片的標竿,更以時代悲劇的厚重感震撼影壇;2006年的《韓流怪嚇》則以怪獸災難為外衣,內裏卻藏着對政治與媒體的尖銳諷刺。
2019年,《上流寄生族》橫空出世,其創作旅程達到巔峰,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故事片四項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非英語電影,以黑色喜劇撕裂全球共通的階級幻象。奉俊昊用鏡頭審視韓國社會,將藝術與商業的完美平衡。
#2 李滄東
可能是因為小說家的出身,李滄東的電影頗具文學底藴和人文關懷,更著重於描繪社會邊緣人物的生命困境,以沉緩而精准的鏡頭語言,解剖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與掙扎。
李滄東導演的「綠色三部曲」:《青魚》、《薄荷糖》和《愛的綠洲》讓其在韓國乃至世界影壇名聲大燥,其中《薄荷糖》以倒敘手法刻畫一個男人被歷史摧毀的悲劇史詩,成為反思韓國近代史的里程碑;《愛的綠洲》則透過備受爭議的愛情故事,叩問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偏見與冷漠,也為他贏得了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殊榮;《Poetry》講述一位老婦學習寫詩的過程,優雅而殘酷地探討美與罪惡的共生,榮獲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改編自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燒失樂園》以懸疑氛圍包裹階級隔閡與存在虛無,獲得康城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
#3 朴贊郁
朴贊郁以黑暗美學與哲學思辨著稱,被譽為復仇與黑色電影大師。他的電影視覺強烈、結構精密,深刻挖掘人性陰暗與社會禁忌。曾經獲得第 57 屆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原罪犯》以驚人敘事與暴力美學震撼國際,成為其標誌性作品;2016 年,其導演的《下女誘罪》通過精妙的三段式反轉設計傳遞男性對女性的層層壓迫和女性主義的覺醒。
即將於 10 月 17 日上映的新作《選擇有罪》則聚焦精英階層光鮮外表下的焦慮內核,密集的元素和豐富且細膩的細節處理讓電影極具觀賞魅力,而此部電影亦報名第 98 屆奧斯卡,將會代表韓國角逐最佳國際電影這一獎項。
#4 金基徳
金基德(1960 – 2020)是韓國類型片的重要革新者,他擅長以低預算在短時間內進行快速地「戰鬥式」拍攝,電影的敘事方式亦更加殘酷直接,節奏明快且視覺衝擊力十足。由他在 2004 年指導的《慾海慈航》和《感官樂團》令其蜚聲國際,一舉奪下當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銀熊獎和威尼斯影展導演獎。於 2012 年上映的《聖殤》則以一場殘酷的復仇故事探討母愛與救贖,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儘管其作品中的暴力與性元素常引發兩極評價,但無可否認,他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深刻的生命探問,使其成為韓國電影走向國際藝術影壇的關鍵先驅之一。
#5 洪常秀
比起前幾位的影片中所呈現扣人心弦的情節或是盪氣迴腸的情感色彩,洪常秀的電影更趨向於一種簡約的平靜,甚至初看時會覺得有些「平淡無奇」。在他的電影中,你看不到具體的情節,更多的是專注於知識分子尷尬的對話與日常。他以低預算、快速拍攝與即興著稱,看似簡單的情節設計實際蘊含着更大的調度和表演難度,這也讓洪常秀的電影也許並不賣座,但卻被無數文藝片愛好者奉為頂尖作品。
其代表作《這時對,那時錯》擁有相同的情節設置,但經過導演不同的剪輯處理和編排就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與金敏喜合作的一系列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江邊旅館》、《小說家電影》、《逃亡的女人》等都具有強烈的作者電影特質,這也讓他成為國際影展的絕對嫡系,是當代藝術電影中最具辨識度的名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