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 and Bird, 1967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Woman and Bird, 1967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走進抽象藝術大師米羅(Joan Miró)的藝術展覽,彷彿步入小朋友腦海中的異想世界——生長於動盪的二十世紀初,米羅受野獸派、達達主義等不同派別影響,逐漸形成一種不受傳統繪畫形式束縛、直接回應內心的藝術風格。因此在觀賞其作品時,就像在欣賞小朋友的畫作。當中的一草一木都來自藝術家對家鄉的留戀,狂放不羈的色彩及符號則體現其標新立異的決心。今年春天,香港藝術館與米羅基金會聯合籌劃的大型回顧展覽到臨本地,將藝術家畢生創作中的94件展品帶來香港。當中逾八成是首次來到亞洲,其中11件更是首次外借。從西班牙遠赴香港,展開一場中西方藝術的文化對談。

二十世紀西班牙抽象藝術大師Joan Miró
Photo Courtesy of Hereus de Joaquim Gomis.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2023

二十世紀西班牙抽象藝術大師Joan Miró

Photo Courtesy of Hereus de Joaquim Gomis.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2023

「我嘗試運用色彩,如同以字詞作詩,以音符譜曲。」如藝術家所說,色彩、符號甚至畫布本身都是他創作的脈絡。比起最常被使用的紙張或畫布,米羅反而選擇在自稱「最具阻力」的梅森耐特纖維上作畫,因此他的部分作品中,顏料無法覆蓋整幅畫版,留下油彩略過的潦草痕跡,體現不同材質間的生動交流。

不僅如此,米羅在其1965年《鴨子的飛行、女人、星星》系列作品中,更以從跳蚤市場買來的風景畫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以大膽而具張力的筆觸,為原本的寫實風格添上極具個人色彩的抽象符號。再到後期,米羅在創作《燒毀的畫布》系列時更上一層,從畫筆與畫版的束縛中解脫,將顏料直接傾倒、潑灑在畫布中,並以火焰為道具,令作品從中間被燒開,露出畫框結構。如此將原本的平面作品變成可以從前後兩段欣賞的雕塑藝術,淋漓展現其一生堅持的反叛精神。

Burnt Canvas 1, 1973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Flight of Ducks, Woman, Star, 1965
Photo 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Painting, 1933
Photo 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Fireworks, 1974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Burnt Canvas 1, 1973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Flight of Ducks, Woman, Star, 1965
Photo 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Painting, 1933
Photo 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Fireworks, 1974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1 / 4

無論創作形式有多前衛反叛,米羅畫筆下的詩歌,始終都帶着溫情的底色。他時常在夏天回到家鄉的農場,當地的植物飛鳥、星星月亮都給予他無限靈感,這些元素也反覆出現在他的作品當中。不僅是自然萬物,生活中任何微不足道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創意下獲得生命力,其最出名的1967年彩繪青銅作品《女人和鳥》就是最好的證明——藝術家將凳、啞鈴和糕點和堆砌成一名女性與小鳥的形態,並鑄成銅像,最後以鮮豔色彩收筆,令日常物件也變得獨一無二。由此可見,米羅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其事無巨細的洞察力,將藝術與生活緊密連結,在動盪的二十世紀留下一股無法被撼動的藝術能量,驚艷了當下,也不斷啟發後人。

Figure (with umbrella), ca. 1931 (Replica from 1973)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Figure (with umbrella), ca. 1931 (Replica from 1973)

Collection of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米羅的詩想日常
日期:即日至6月28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
詳情:hk.art.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