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OF THE TIMES

最近深水埗梁添刀廠招牌被拆卸,引來城中一片惋惜之聲,再次引發關於香港街道招牌的討論。而陳濬人則是香港少有、深入研究字體的新一代設計師,自 2009 年鑽研香港北魏體多年的他,最初也是被街上招牌吸引,繼而啟發研究。「當初並不了解招牌上書法字體的來源,純粹覺得字體很有力量。」其後學習書法,由金文到隸書、楷書、行書等,理解漢字演變和用筆變化。

設計師陳濬人 (Photography: Matthew@THE KONGNER)

設計師陳濬人 (Photography: Matthew@THE KONGNER)

雖然陳濬人學習了多種書體,但沒有一種書體風格像香港常見的招牌字體,經過一輪探索他終於找到答案:「原來香港有幾位會寫招牌的書法家是受到清代書法家趙之謙的風格影響,而趙之謙又是受南北朝時期的魏碑影響。」圍繞日常生活字體背後那悠久的歷史故事教他著迷,「從設計角度去分析這個字體風格,又啟發了我對現代字體風格的想像。」

香港的北魏體別樹一格,陳濬人解釋這種字體南下到來後的蛻變過程:「北魏體本身是由一個遊牧民族鮮卑族演繹漢字的字體,也許正正是因為沒有傳統的枷鎖,釋放出自由奔放的風格,而清代書法家們又因為想從魏碑吸收養分去刺激當時千篇一律的書法風格現象。這種書法風氣輾轉透過幾位書法家帶來香港,從 而醞釀成為一種香港獨特的書法風格。」

「北魏體」輾轉來到香港,經歷一輪變奏成別具一格的 「香港北魏體」。

「北魏體」輾轉來到香港,經歷一輪變奏成別具一格的 「香港北魏體」。

香港人的生活,不知不覺間被北魏體所包圍住,大至兩層樓高的街道店舖招牌,小至名片上米飯般細字,都廣泛地應用,「由婚禮囍帖,到樓盤書,甚至墓碑上的文字,可謂無處不在。」不過他認為風格最鮮明的是應用於招牌上,「在緊迫的街道中,要在百家爭鳴的招牌字海中脫穎而出,必須有粗壯的筆劃及險峻的結構去才能吸引目光,所以亦令人印象最深刻。」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景觀,而陳濬人認為香港的招牌書法正是構成城市景觀非常重要的視覺元素,「這些招牌成為街道的地標,為街道建構鮮明的身份特點,令我們對居住的環境有熟悉的印象。」盛行的字體,還代表了70、80年代的香港精神面貌。「香港北魏體傳遞一種倔強挺拔的視覺感受,某程度上反映其盛行年代的精神面貌,生於戰後內亂的一代人南遷至香港,在一切挑戰中建立自己事業、文化的故事。」

「以往商戶的品牌標識是以書法字為主要識別,希望招牌能夠反映店舖的信譽、文化素養、格調等,若邀請到名書法家為自己題字,更加是身份的象徵,情況與現代品牌找名設計師來創作的方法類近。」北魏體不但從遠處觀看容易辨識,充滿力度的美學也是標記,他說當時名書法家收費不菲,所以商店希望招牌、業務能一代傳一代繼承下去。然而時至今日,營商環境已不能相提並論。「巨大的營運壓力令很多商店難以持續,甚至不到幾個月就結業,根本難以投放較多的資源在招牌上,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1 / 2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於是,陳濬人決定以行動去為面臨絕跡的字體美學重新再出發,先是 2018 年出版著作《香港北魏真書》,再到去年 12 月為籌備經年的「香港北魏」字庫進行眾籌,引起大眾的關注。「很多香港人笑稱日本為家鄉,而我也非常喜歡日本文化,但每次旅遊日本,總會有種心有不甘的感受,覺得我們可以享受他們各方面文化的成果,是因為有好幾代人有意識地去傳承傳統文化之餘,又會積極地現代化,不斷改良去豐富生活,而我們身處於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受惠。」在不斷反思消費日本人的成果之餘,他同時希望學習他們尊重自己的文化,「不是所有傳統文化都有值得保留的價值,所以我希望超越懷舊的情緒,以設計、歷史、美學角度去分析,建立清晰的理解後,更重要是令這些文化產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為活的文化。」

陳濬人於2018年出版《香港北魏真書》記錄 「香港北魏體」的演變與現況,目前他更埋首將此字體數碼化,促成更廣泛的使用。

陳濬人於2018年出版《香港北魏真書》記錄 「香港北魏體」的演變與現況,目前他更埋首將此字體數碼化,促成更廣泛的使用。

將香港北魏體數碼化,創造一套新的字款,是個浩大的工程;但對於字體普及化卻有着關鍵作用——不能在商業及生活中被使用的字體,幾乎不用談論存在的必要。「包括我在內的平面設計師,多數運用黑體及明體,如宋體字,甚少運用楷書字體。原因是市面上的楷書字體選擇不多,大多感覺拘謹守舊,加上我們都有既定印象覺得楷書字體感覺老土,但其實楷書字體可以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視乎我們如何演繹及運用,傳統經過重新設計一樣可以傳遞現代的感覺。」他再補充道文字除了是一種溝通工具,更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特點:「例如日本會有江戶文字風格的勘亭流,街上又會常見感覺親和的圓黑體告示板,與其他運用漢字的城市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但陳濬人也坦言,將此字體數碼化,過程遠比他想像中困難。「北魏真書體的設計非常之複雜,製作過程比黑體或明體字長兩倍,要四人團隊花一年時間去製作六千字的字庫,所以需要頗多的資源去支持製作。」透過設計將香港的文字文化傳統現代化外,他還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希望這字體可以在其他會運用漢字的城市出現。」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香港北魏體」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最盛行,在大小招牌中紛紛可見。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