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無形—中部非洲藝術展》由聯合策展人趙式慶(Hing Chao),聯同盧重晉(Henry Lu)及汪佑霖(Amanda Wang Youlin)共同策劃,從撒哈拉以南的盧巴遊走至贊德地區,展示近 200 件 19 至 20 世紀早期的中部非洲藝術遺產,透過各民族的獨特傑作展示這片土地的獨立性、文化認同與藝術傳統。非洲藝術因殖民主義而受到藝術界忽視,使藝術品的歷史跨度僅達百年,香港觀眾對非洲藝術亦相對陌生。這次難得的展覽,正好為本地補上認識非洲藝術的一塊拼圖。

面具變身展區的面具陳列

面具變身展區的面具陳列

展覽的促成源自趙先生與一位同道中人的邂逅,「幾年前我在大館舉辦中國和意大利的刀劍文化對話展之時,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盧重晉先生,得知他是一位收藏家,對古兵器很感興趣,更是知名的非洲藝術收藏家。」直至去年,趙先生成為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諮詢委員會主席,他希望透過舉辦一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藝術展,將非洲藝術帶到香港,讓大眾對這個文化體系有更深的認識。擁有豐富藏品及成熟策展理念的盧先生亦順理成章成為聯合策展人之一。「近年來,全球對近代文明史都在反思。學界對過去被遺忘或排斥的文明和文化正處於重新挖掘和認識的過程中,而中部非洲是其中最備受關注的一個文化體系之一。」他認為,現今正值我們探索中部非洲文明之初,在這個時刻舉辦相關的藝術展覽別具意義。

聯合策展人趙式慶

聯合策展人趙式慶

A MULTIFACETED CULTURE
此次展覽的選品基於中部非洲藝術的三大瑰寶——儀式雕像、面具和兵器,並涵蓋大西洋至印度洋的整個非洲大陸的中部,包括中非西部、贊德地區、中非腹地、盧巴、庫巴及大湖區 6 個區域。在 19 至 20 世紀早期,大部分中部非洲族群仍然保持着獨立性、文化認同和藝術傳統。各個區域的民族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緣及政治等因素形成獨特文化。他們根據擁有者的地位與功能,使用不同材料製作出展示特定族群的非凡作品。這些藝術品不僅美觀,在社會結構與儀式生活中亦具備實際用途,反映當地真實的風土民情。

展覽重點展示中部非洲藝術三大瑰寶—— 儀式雕像、面具和兵器。

展覽重點展示中部非洲藝術三大瑰寶—— 儀式雕像、面具和兵器。

趙先生在挑選展品的過程中,特別考量了人類學的“emic”(主位)和“etic”(客位),考慮不同文化對材質和形制要求之餘,亦會評估工藝、技術含量、實用性與美觀等客觀元素,以取得美術與歷史人類學之間的平衡。「作為策展人,我覺得很幸運可以從大量的素材中去挑選。怎麼能有系統地去展現這繽紛多采而鮮為人知的兵器文化,讓大家接觸和感受到它的多樣性的同時,能帶領大家去鑑賞和認識其背後的文化,是一個挑戰。」趙先生表示,本次展覽能夠在一年時間裏有效地組織完成,有賴於學界多年來的積累,包括一位重要人類學家 Evans-Pritchard 對贊德(Zande)文化的歷史研究,以及盧重晉先生和汪佑霖女士之前做過的展覽、研究和出版。

1 / 3

英國人類學家 Evans-Pritchard 曾於 20 世紀初就非洲中部進行深入研究,並為他們撰寫了一部民族史,而位於南蘇丹的贊德則是他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趙先生通過系統性地閱讀該文獻,並在過程中驚喜發現作為贊德末代國王的 Gbudwe。「由於我自己的研究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武學,所以我也借這次策展的機會,嘗試去挖掘和復原 Zande 的武術,同時也復原了南蘇丹 Zande 最後一位國王的形象。」他將英國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Pitt-Rivers Museum)收藏的數百張珍貴歷史照片,結合個人對人類學、武和古兵器研究的學術知識,動態重現失落的贊德武術。觀眾可以從展覽中的 8K 沉浸式全身體感互動裝置遊戲「演‧武‧場」,欣賞到由趙先生親身示範贊德武士的戰技動畫,透過觀賞與感知互動,找到個人專屬的文化連結方式。「我相信這批展品給大家帶來的第一印象將是中非的文化多樣性,這反映當地多樣的生態環境、多元的文化結構,及源遠流長而錯綜複雜的歷史。」

1 / 3

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近年一直探索如何將傳統藝術文化融合新媒體,趙先生希望能夠透過前瞻的跨學科展覽和教育活動,讓觀眾與遙遠而陌生的文化產生共鳴。「作為一家大學的展館,我們希望能持續帶給觀眾新的、有當代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