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ce to Life

與許芳宜訪談的那天,她正在忙於電影拍攝。這些年來她的創作宇宙,早就從舞蹈延伸至電影、寫作等多方面。

她的舞蹈生涯始於19歲的一年,當時她悄悄許下了人生中第一個願望:「要成為一名職業舞者!」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跳舞的許芳宜,因為在跳舞時能夠脫離自己進入另一個角色而愛上舞蹈藝術。一向認為自己平凡且功課不好的她從未想到,進入台北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後的第一堂課上便能得到知名舞蹈家及教授Ross Parkes的賞識,令她迅速確立了成為職業舞者的人生目標。「這個夢想給我燃起了很大的希望,」許芳宜說,「因為道路非常清楚,所以頭腦與身體都變得非常積極。」有了目標的許芳宜努力學習舞蹈,在20出頭的年紀遠赴紐約開始自己的職業舞者生涯。

在Martha Graham舞團和紐約帶給許芳宜名譽和榮耀之前,她在這裏經歷了職業與人生道路上的雙重磨練。在生活中,資訊遠不如現在發達的時代,她去任何地方都靠一張地圖。一個人居住的她,搬家也要自己帶着幾隻行李箱來回搭乘地鐵。同時在事業上,舞者的訓練強度高、易枯燥,且Martha Graham舞團在當時還在使用舞者的等級及資歷制度。初來乍到的許芳宜難免有不習慣,英文不熟練的她甚至無法與人進行最基本的交流。但許芳宜不覺得這是無法忍受的辛苦。「當你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腦袋裏面沒有辛苦兩個字。可以辛苦也是很幸福的事情,表示還可以努力。」年輕的許芳宜並不以成為首席舞者或世界頂級為終極目標,而是專注於超越前一天的自己。「那個時候沒到現在這個年紀,可以想到所謂成功兩個字。心裏只是想着要成為職業舞者,同時覺得我應該還可以再更好吧?」紐約給許芳宜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思考能力。一開始是因為英文不夠好,無法與他人交流。「當英文不足以讓你表達,你會選擇安靜。當你選擇安靜,其他的感官就會非常活躍。身體的學習也會變得很快速,因為沒有機會問。」在紐約,許芳宜習慣了與自己對話、反思、總結經驗,「每一場演出之後跟自己聊天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說明天可以做得更好。」她說,「做得更好,也才能讓在台灣的父母放心。」

果然,每一天都努力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的許芳宜,終成為了舞團的首席。

舞蹈家許芳宜 攝影:Sam Tsao

舞蹈家許芳宜 攝影:Sam Tsao

Lost and Found

今天輕鬆談起自己青年時代的許芳宜,已經和曾經一味逃避自己的那個小女孩大有不同。她自己也說:「起初跳舞是因為想要逃避,跳了舞後卻有機會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運動能力,也透過身體看見自己的性格。」作為舞者的許芳宜,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自己相處,了解自己的身體,逐漸對自己敞開心扉。這也是一個與自己妥協的過程,接受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包括優點和弱點,從而認識到自身最適合與最需要的,這些沒有人會比自己更了解。坦然面對自己也能更坦然地進行創作。

技藝日漸精湛的同時,許芳宜卻慢慢陷入了更深層的對自我的探尋及思考。在旁人看來正在世界頂級舞者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向前的許芳宜,卻在39歲時毅然決定離開舞團,單獨發展。周遭不理解的聲音也沒能動搖她的決心,因為她深知自己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走出來。「我有一股更強烈的慾望,在這個舞團之外,我還想要看見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許芳宜。雖然我只有一個身體,但是我心裏覺得自己還有幾十種表演方式和身體運用方式。」她說,「雖然有可能到最後只有一種,但我不試試看永遠不會知道。」

隨即到來的,是長達四年的迷惘時期。在現在的許芳宜看來,這四年的走走停停也是一種幸運。被她主動切斷的退路,需要提前終止的合約,道路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她捨棄了很多。但是許芳宜並沒有消失,反而有了更顯著的成長。「當時最大的原因是不敢去面對自己心中下一件很想做的事,」許芳宜說,她指的是與世界知名藝術家合作,創辦「許芳宜和藝術家」團體,「會不會對我來說太大,會不會被嘲笑,怎麼會認為自己可以和世界頂級合作呢?」慢慢地,她發現:「我現在不做,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隨後,「許芳宜和藝術家」誕生了。與她合作的頂級藝術家包括編舞家沈偉、前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首席Wendy Whelan、意大利指揮家Riccardo Muti等。她也把好作品帶回台灣跟當地年輕人一起演出,又逐漸受邀參加各地舞蹈節、演出、創作,開啟了另外一條道路。那個被不安困擾的許芳宜看似已不復存在,她說:「累積信用和實力,不安就會慢慢減少。用實力來減輕心裏對未來、對自己的不確定和疑問。」

《All Will Be Still》 攝影:Sam Tsao

《All Will Be Still》 攝影:Sam Tsao

Strength of Self

能夠坦率面對自己的許芳宜對外界也同樣真摯。她對電影業擁有極大的熱情和尊重。「電影的表現十分驚人,給我很大的震撼及反思。」不光是出演電影,許芳宜也在幕後研究並指導舞者和演員如何跨越這條被人定下的行業界線來尋求進步和突破。當然,她也不會將自己限制於「舞者」的界線中。「我會覺得,不需要把自己框在舞蹈圈中。我就是一個人,喜歡表演藝術。我會保持很開放的心、很大的包容和謙虛的態度。」目前,許芳宜正以這樣開放包容的視角準備自己的下一個項目。2020年的目標便是完成這一以創新方式講述自己故事的藝術作品。

舞者以自身為載體向觀眾呈現提煉出的藝術。從早期的職業評論家,到現在的人人皆為評論家,某種層面來說,舞蹈藝術家是將自己全方位地暴露在世人眼前,等待客觀審核或不公正的評頭論足。現在的許芳宜,已不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且在評論中懂得取捨。「期待別人如何看待你有點浪費時間,」許芳宜說,「全世界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你,這也是對個體獨立思考的尊重。如果因為他人言論過不去的話,若是可以調整的方面,我會認真看待。當然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而是因為我自己也看得到不足之處。凡事只要自己能夠過得去,應該就是最好的平衡吧。」

從逃避,到對世界和自己產生合理認知,再到對任何事都能夠抱有坦率的真誠,許芳宜為藝術家、為人所經歷的成長令人欽佩。她說,「潛力並不代表實力。」19歲時被發掘潛力的許芳宜,現在擁有被稱為頂尖藝術家的實力,不論是身體層面的技巧,還是一顆獨立而強大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