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時裝展的天橋照片和直播進行的批評,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評價創作的方式,」Edward Buchanan本月早些時候在Instagram上寫道。他補充道:「請謹慎使用傷人的言辭⋯⋯更重要的是,在試圖為博取點擊率而批評當代作品前,請務必先充實你的文化與時尚史知識。」

這並非巧合,Edward Buchanan這位善良的人選在Duran Lantink為Jean Paul Gaultier品牌首次推出的成衣騷之後發文。時裝展上,來自網絡的評論者們對一位女性模特兒穿著印有(毛茸茸的)裸體男性形象的連體衣表示強烈反感。即使在展場上,一些觀眾也覺得Duran Lantink這十年來首次非高級定制的系列過於挑戰他們的感官。正如Nicole Phelps在她的評論中所報導:「之後,一位情緒激動的編輯被聽見在自言自語:『這是甚麼?』」

這場騷引發了各方熱烈的評論,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時尚「評論家」還是經驗豐富的行業專業人士。然後在《VOGUE RUNWAY》,我們希望聽到的最重要觀點,無疑是Jean Paul Gaultier本人的看法。這位73歲的設計師當時在展場上,顯然對這場騷感到陶醉,但他在我們能與他進行深入交談之前就消失在人群中。週末前不久,他通過電話進行了一次對話,從爭議開始,然後延伸到許多方面。以下是他所說的內容(經過編輯)。

Duran Lantink 與Jean Paul Gaultier在騷後相擁。
JUSTIN SHIN

Duran Lantink 與Jean Paul Gaultier在騷後相擁。

JUSTIN SHIN

VOGUE:你似乎深受這場騷觸動——情緒相當激動。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我確實對他所提出的東西感到非常敏感。因為它喚醒了我初入行時的記憶,那份初衷的能量,以及看待服裝的方式。我覺得很有趣,如今人們或許只認識我的高級訂製作品,卻不真正理解我初出茅廬時是個多麼叛逆的「壞孩子」。對於那些在Duran的騷後說「這不是Gaultier風格」的人來說:這是大錯特錯!最終我既感動又欣喜,因為他某種程度上象徵著重生,你知道嗎?我重新感受到了昔日的創作能量。

 

VOGUE:這是種美好的感覺!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

 

VOGUE:負面批評似乎分為兩派:你提到的那群人,因該系列未能契合他們心目中的Gaultier形象而感到不滿;另一派則對整個系列抱持更廣泛的反感,認為其過於誇張且越界,令人難以接受。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但你知道,起初我也是非常激進的,人們也排斥我的創作。我記得在我真正開始的時候——我的首場騷——沒有人來。而在我的第二場騷上,有幾家英國媒體來了,日本媒體也來了,甚至有人寫了相當不錯的評論。但法國媒體呢?一個都沒有,完全沒有。

 

VOGUE:那場首騷上你展示了貓糧罐首飾?

Jean Paul Gaultier:沒錯。故事是這樣的:有天我正用鑰匙擰開一罐貓糧,那種需要轉鑰匙才能打開的大罐頭。我盯着罐子想着,噢這造型真不錯,好像手鐲呢。你知道泡茶用的茶球嗎?我用它們做成耳環之類的飾品。所以我的整個系列都是高科技產品!你知道那種自動煙灰缸嗎?我把它們改造成手袋或皮帶。或許不太實用,但這是一個創意。

 

VOGUE:這是在最初的階段,對吧?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我當時身無分文,一無所有,所以只能利用手邊能找到的東西——連垃圾也不放過。你知道的,我曾用垃圾袋做成一件連身裙。當時我正用舊牛仔布製作洋裝,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在回收利用了,還把各種物件當作飾品來用。

 

VOGUE:Duran表示他並未參考你的Archive,因此能對你的作品做出更具印象派風格的詮釋。但作品中確實充斥着對你創作符碼的致敬⋯⋯

Jean Paul Gaultier:我認為確實如此。姑且說靈感或許源自Gaultier,但我認為這也是他自身的詮釋。他進行了重新詮釋,例如連身體的毛髮都如此濃密——我當然也創作過裸體作品,但從未呈現如此豐厚的體毛!他賦予了強調效果,增添了額外元素。這絕非複製,但或許確實受到啟發。

 

VOGUE:當媒體——甚至法國媒體——開始定期出席你的演出後,你自己也引發了幾場爭議,對吧?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像《Figaro》這樣的雜誌,當初開始撰寫評論時,實際上寫着「絕不再來」之類的評語。但當他們聽聞有日本投資者注資我的公司後,便開始撰寫更嚴謹的評論。這改變了他們的態度,因為在我眼中,我正變得更為可接受。然而初期衝擊效應確實強烈衝擊了較保守的法國媒體。英國與日本媒體則展現興趣,並欣賞這種精神。但在法國,這必須更······

 

VOGUE:傳統?

Jean Paul Gaultier:正是如此!很得體。你知道嗎,自從那場騷和評論後,我還沒和Duran談過,但我想告訴他別害怕或擔心。雖然我覺得他在系列作品中的表現,根本就沒在怕!

 

VOGUE:若你疏遠了那些理解力有限的人們,倒也無妨⋯⋯

Jean Paul Gaultier:從前我們不像現在的人們這般恐懼——或許如今有時確實需要如此。我起步之初,有群嶄新年輕的觀眾為我喝采支持,而較保守的觀眾則完全置身事外。如今情況或許恰恰相反!

Emily Ratajkowski 身穿新款Jean Paul Gaultier禮服亮相2025 Academy Museum 晚宴。
Gilbert Flores/Getty Images
Jodie Turner-Smith身著全新Jean Paul Gaultier禮服亮相2025倫敦愛滋病基金會慈善晚宴。
Emily Ratajkowski 身穿新款Jean Paul Gaultier禮服亮相2025 Academy Museum 晚宴。
Gilbert Flores/Getty Images
Jodie Turner-Smith身著全新Jean Paul Gaultier禮服亮相2025倫敦愛滋病基金會慈善晚宴。
1 / 2

VOGUE:究竟是誰首先稱你為時尚界的「壞孩子」?

Jean Paul Gaultier:說實話,我不知道這稱號從何而來。大概是某位英國記者起的吧。不過這從來不是侮辱——恰恰相反,這可是個巨大的讚美!現在或許該叫我「老壞孩子」了!但我對此感到非常開心,非常滿意。我不想成為主流!

 

VOGUE:我找到了一個很棒的Style File影片報導,講述了你1993 秋冬系列的Chic Rabbis時裝騷。那場騷在今天恐怕很難推銷······

Jean Paul Gaultier:記得有次我在倫敦猶太區,目睹一群正統猶太教徒身著完整傳統服飾,從聖殿走出,那景象極其美麗。他們整齊劃一的裝束與團結氣息,令我深受震撼。那種氣場彷彿宣告着:「我們同心同德,堅守本真,絕不偽裝他人。」這深深觸動了我。我的設計絕非挑釁——恰恰相反。它關乎在鞋履中自在舒展,關乎認知自我並為此自豪,更關乎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VOGUE:當時引發了一些小爭議,但並不算醜聞。

Jean Paul Gaultier:你知道,我從來沒有試圖引起爭議或挑釁。我只是嗅到了時代的精神。這正是設計師的本質:不是過度分析,而是直觀地接收。但也要記住,我之前只在古典的品牌工作過——Jean Patou,這個品牌非常保守,充滿了許多陳詞濫調:金色是非常美麗的,黑色在米色上也很美麗。這是一種優雅的總和。但那意味着甚麼?任何顏色都可以是醜陋的或美麗的,關鍵在於如何呈現。而那種高定時裝的思維模式——哦,天哪——我深感它不屬於我的世代。

我認為你所做的一切是時代情緒的產物,只是你自己尚未察覺。我當時着迷於那些與眾不同的女孩——她們的態度、舉止與動作都別具一格。那段時期多少帶點龐克氣息。當時我頻繁造訪倫敦,那裏的人們比巴黎人更善於表達自我。不同群體擁有截然不同的外在形象:Teddies、皮衣族,當然還有真正的英國龐克——以及極具影響力的Vivienne Westwood,她對我影響非常深遠。英國人確實透過衣著在訴說心聲。每當我去那裏時,都能感受到這股澎湃能量。

Tattoo you, circa spring 1994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circa spring 2026
Photo: Alessandro Viero / Gorunway.com
Tattoo you, circa spring 1994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circa spring 2026
Photo: Alessandro Viero / Gorunway.com
1 / 2

VOGUE:你將男性塑造成慾望客體的視野,在時裝秀上堪稱激進。我想到1985年《上帝創造了男人》系列引發的反響——據《紐約時報》引述某評論家稱其「令人作嘔」。

Jean Paul Gaultier:這正是為了實現男女平等。因為女性向來只是客體。

 

VOGUE:或者在前一年,在Barbès······

Jean Paul Gaultier:我之所以製作束腰,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件精美的服飾——它很美。但同時它也象徵着某種女性特質。而我呈現的女性形象是現代的。因此有些服裝極具女性魅力,有時甚至帶有性感意味,但核心在於:女性應自行決定是否成為被凝視的對象。決定權在她手中。這關乎不屈服於男性權力之下,穿著它的女性是為了自身的愉悅。

 

VOGUE:我有一位朋友當時經常出入巴黎的夜店,他告訴我——我在此委婉地轉述——如果你在夜店裏看見穿著Gaultier的人,你就知道他們和你有共鳴。

Jean Paul Gaultier:這很棒,不是嗎?

 

VOGUE:他還推薦了Fassbinder的《Querelle》,認為這部電影完美體現了那種精神。

Jean Paul Gaultier:太棒了!太棒了!我確實想展現這一點。因為過去,男人必須擁有權力或金錢,而女人則必須具備誘惑力——僅僅是個物體。所以我說,好,我的男主角就成為男性物體。既然女人可以是物件,男人同樣可以成為物件。而且女人有權喜歡那些性感的男人——這不僅是男人的特權。

Fall 1995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Spring 2026
Photo: Isidore Montag / Gorunway.com
Fall 1995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Spring 2026
Photo: Isidore Montag / Gorunway.com
1 / 2

VOGUE:據說你曾經給一位給你差評的編輯寄過一隻活火雞?

Jean Paul Gaultier:不!這是一個惡作劇,結果被誤解了。每年聖誕節,所有品牌都會送給記者小禮物——也許是一個蛋糕、一個裝飾品或香檳。我想,有一年,為甚麼不送他們火雞呢?所以我訂了一些活火雞寄給每個雜誌社。只是事後我才意識到——啊哈!——我訂的火雞雖漂亮卻大得驚人。我能理解辦公室裏拆包裹的人會有多不愉快的驚嚇。

 

VOGUE:這讓我想起你最近一次為Hermès舉辦的時裝展上的馬。你為這個法國最傳統的品牌設計,這也相當激進,對吧?

Jean Paul Gaultier:是的!Hermès的經歷令我難忘。當時我的助理Martin Margiela去了Hermès。我參加了由他操刀的時裝展,對他的創作深感欣賞。我認為那簡直完美無瑕。當時我也不經意地構思着自己心中的Hermès樣貌。恰在此時,Hermès入股了我的公司(1999年Hermès收購Gaultier時裝屋35%股權),因而結識了創意非凡的總裁Jean-Louis Dumas。有次我觀賞Martin的時裝騷——精彩絕倫,值得喝彩——散場後Jean-Louis Dumas告訴我Martin即將離任,並詢問我心目中的接任人選。我提了Ann Demeulemeester等候選人選——她確實非常合適——片刻後我突然說:「為甚麼不能是我?」這對我而言如同遊戲般的挑戰,要投身與自身風格截然相反的領域。但我見證了Martin的卓越成就。儘管充滿風險,我卻為之傾心。這座時裝屋宛如高級訂製工坊:品質極致精湛,極致追求手工工藝與低調內斂——這種低調對我而言簡直是種奇異體驗!

 

VOGUE:你曾與Pierre Cardin合作,這位設計師如今雖不甚知名,卻曾是1960至70年代法國時尚界最耀眼的巨星之一。

Jean Paul Gaultier:Cardin令人驚嘆。我在我20歲生日的那天,也就是1972年4月24日開始在他那裏工作。當時時尚界只有他和Saint Laurent。Courrèges的時代正走向尾聲,這位天才設計師曾開創革命性突破,發明了三種嶄新結構:胸衣、腰封、裙襬。而在Cardin的工作室裏,一切皆有可能。他讓我領略自由的真諦。早在日本人之前,他就敢於在裙裝上大膽剪裁,打破裙襬的束縛。他永不停歇地創造,甚至刻意製造「錯誤」。我當時心想:「天啊,他到底在做甚麼?」他之所以非凡,正因他擁有自由——這正是我從大師身上學到的功課。他讓我明白事物可以不斷重塑,而這永遠是一場遊戲。

 

VOGUE:現在你仍然是壞孩子,但不再是孩童······

Jean Paul Gaultier:確實不算,不!

來自Jean Paul Gaultier的演繹,頑皮卻航海風的雙重演繹。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來自 Duran Lantink 的演繹。
Photo: Isidore Montag / Gorunway.com
來自Jean Paul Gaultier的演繹,頑皮卻航海風的雙重演繹。
Photo: Condé Nast Archive
來自 Duran Lantink 的演繹。
Photo: Isidore Montag / Gorunway.com
1 / 2

VOGUE:相較於1972年的時尚樣貌,你如何看待當今時尚的樣貌?

Jean Paul Gaultier:我認為總有些設計師懷抱着想表達的理念與想證明的事物——有時最想證明的是給自己看。我們都需要創造力。當然存在大型集團,但他們深知創意不可或缺。時尚已非我初入行時的模樣,如今人人都能略帶時尚感——這或許反而讓刻意追求時尚顯得無關緊要,對吧?如今時裝屋的藝術總監雖是重要職位,但其核心已非服裝本身,而是關乎品牌所構築的宇宙觀與獨特視角。

 

VOGUE:Duran似乎專注於透過服裝表達觀點。

Jean Paul Gaultier:沒錯!正如我先前所言,他的Gaultier系列令我動容,因為它讓我重新感受到自己年輕時的模樣與初衷的精神——或許那份精神至今仍深藏心底某處。

 

VOGUE:我們一天天變老,但內心的獨白始終如初······

Jean Paul Gaultier:正是如此!

 

原文轉載自《VOGUE RUN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