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與敏求精舍的合作並非一次的偶然,而是長期以來的「友誼」所促成的夥伴關係。「自 1980 年代起,我們每 5 年便會合作舉辦一次展覽,」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表示,「同樣作為藝術、文化的耕耘者,兩個機構一直都有很多火花,而這次更成功創造歷年最大型的合作展覽,展示出不同時代與品類的文物瑰寶。」對敏求精舍主席陳永達而言,這次展覽則是 40 位成員可以一同展示收藏的難得機會:「歷屆展覽設定特別主題,使沒有收藏相關品項的成員無法參與。這次展覽為所有成員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挑選出最精緻、稀有的家傳之寶向大眾展示。」

展覽以藝術品味的角度作為切入點,透過對比突出不同美學特色

展覽以藝術品味的角度作為切入點,透過對比突出不同美學特色

當被問到這次展覽最不可錯過的展品,陳主席首先提到設於展覽入口處的周㗬壺,「我認為這個青銅器壺是一件不可多得、非常難得的精品。」該壺曾為乾隆皇帝之御藏,而根據《西清古鑑》及《西清續鑑.甲編》顯示,此壺為周㗬為紀念其祖先公日己而訂製,原為對壺,舊稱「周冝壺」、「周宜尊」,其一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陳主席表示:「台北收藏那件(周㗬壺)是沒有蓋的,屬於它的蓋成為我們這件展品的蓋;而屬於我們這件收藏的蓋則流到歐洲。」在展櫃中,可以看到一個清代參考周㗬壺形象製成的陶器,兩種不同物料的對比相互輝映。

同樣值得留意的,還有一件清朝順治時期的五彩百子圖蓋罐。陳主席說:「這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明朝大多數瓷器都採用藍白青花,直到清朝才較多使用色彩。而上面 100 個小朋友都是五彩繪出來的,我和太太都非常喜歡。」他還分享道,當初拍賣行告訴他文物來自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過渡時期;直至後來他經過研究才發現其實這是清朝順治年間的產物。

藍色綢平金銀線繡纏枝菊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

藍色綢平金銀線繡纏枝菊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

MASTERPIECES IN ABUNDANCE
有別於一般文物展根據編年史時序的展示方式,這次香港藝術館以藝術品味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利用布局設計體現貫穿古代至現代的藝術美學,以呼應「鑑古識今」的主題。「我們對比中國藝術文化中不同的美學概念,每個展區都採用兩種美學對比作展示。譬如其中一個展區採用「清雅」與「瑰麗」作對比——一件沒有紋樣、採用單色釉的瓷器,另一面則是圖案、裝飾豐富的作品。」莫家詠總館長解釋道,「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華人豐富的審美觀念與品味之高。對遊客而言,單是藝術收藏便彷彿一張『氣質名片』,展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

碧玉「萬國來朝」插屏(左)及太極式靈璧石(右)

碧玉「萬國來朝」插屏(左)及太極式靈璧石(右)

除了布局以外,新穎的全息投影互動體驗亦同樣令人驚喜。在互動體驗中,多件珍貴文物被重塑成幾乎幾可亂真的影像,參觀者可以「親手」把玩藏品,更仔細地從裏至外欣賞每個細節。莫家詠總館長表示:「藏家在收藏古董前也需要『上手』——唯有將文物拿在手上仔細觀察,才能看到文物的底款或紋飾。因此,這次特別透過全息投影的互動裝置,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欣賞文物,也藉此更生動地傳達冷知識。」

展覽開幕至今已經兩個月,這段時間收到不少反饋——從盡顯細心考量的專業文物展示方式,到精緻的展覽場刊,策劃展覽背後的每個細節與工序都被觀眾注意到,讓莫家詠總館長相當感動,她表示:「雖然不少備受尊重的(敏求精舍)成員已經過世,但他們遺留的文物藏品仍有着影響後世的力量與價值,啟發着後世人們。」香港藝術館不僅有中國文物,不同的館藏也同時展示着古今中外與香港有着深厚連結的珍貴收藏,在未來的計畫中,莫家詠總館長希望能夠持續利用藝術的語言,繼續向本地與海外觀眾傳達關於香港的故事:「我們希望觀眾對我們有一種歸屬感,亦都當我們是朋友,才會時時回來、時時記掛着。我希望我們的展覽繼續有這種力量,體現到香港藝術館是香港的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及敏求精舍主席陳永達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及敏求精舍主席陳永達

《鑑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覽
日期:2025 年 8 月 30 日至 2026 年 1 月 14 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 2 樓專題廳
查詢:hk.art.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