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LVMH 集團正以約 78 億港幣出售紐約品牌 Marc Jacobs 而進行談判,潛在買家包括多家品牌管理集團,比如:Authentic Brands Group(持有 Vince、Barneys New York、Hunter 和 Juicy Couture)、Bluestar Alliance(持有 Off-White、Limited Too 和 Brookstone )以及 WHP Global(持有 Vera Wang 和 Rag & Bone )。這家著名的法國企業於 1997 年收購了 Marc Jacobs 的部分股權,同年,設計師 Marc Jacobs 被任命為 Louis Vuitton 的創意總監。
「如果我們認為品牌沒有好的附加價值,或者我們不再適合經營這些品牌,我們就不會保留它們。」LVMH 首席財務官 Cécile Cabanis 在上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向投資者們表示到,在回答公司未來幾年是否計劃擴大或縮減品牌組合的問題時,她亦提及集團此前出售 Off-White 和 Stella McCartney 的案例,以向大家說明。實際上,LVMH 對這則出售報導不予置評,Marc Jacobs 亦未回應置評請求。儘管如此,但去年已有消息稱其正在為這個美國品牌探索新出路。
戰略諮詢公司 Matter 曾與 Chloé 和 Versace 等奢侈品牌有過合作,其創始合夥人 Robin Mellery-Pratt 表示,若交易達成,這次出售將有助於 LVMH 提升其對品牌陣營的優化和佈局,加強產品組合的統一性。「LVMH 旗下品牌的核心基因就是立足於歐洲的工藝和傳承,這與植根在美國文化基因的 Marc Jacobs 確實存在些許差異。」Robin Mellery-Pratt 這樣說到。
其實 LVMH 並未單獨披露 Marc Jacobs 業績, 但在其 7 月 24 日發佈的集團財報中顯示,其時裝皮具部門在二季度銷售額下降 9% 至約 800 億港幣。事實上,Marc Jacobs 這個年銷售額約 78 億港幣的品牌在財報會議中鮮少被提及,聚光燈通常會聚焦在那些價值超 90 億港幣的頭部品牌,但 Marc Jacobs 在 LVMH 內部的聲望和知名度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身為設計師,Marc Jacobs 是行業內傑出的文化標誌之一。」Robin Mellery-Pratt 這樣評價道:「自 1980 年代以來,能夠持續定義時代精神的設計師屈指可數——從他以娛樂為先的 TikTok 策略,到推出以 Z 世代為重點的子品牌 Heaven,再到 Juergen Teller 為 Victoria Beckham 拍攝的手提袋廣告、Perry Ellis 的 Grunge 系列、以及他與 Stephen Sprouse 和 Murakami 在 Louis Vuitton 的所有作品,不勝枚舉,他的影響力貫穿每個時代。」
有專家認為,LVMH 可能通過出售 Marc Jacobs 來打造更為純粹的「超級奢侈品牌」陣營(可以參照近期案例,例如 Dior 為 Jonathan Anderson 的首個系列提價)。此外,在 Bernstein 奢侈品分析師 Luca Solca 看來,Marc Jacobs 可能更適合在其他地方發展,他以 LVMH 在 2016 年出售的 DKNY 為例,Luca Solca 表示:「以時尚為重點的設計師品牌從來都不是 LVMH 的取向。」
若交易達成,Marc Jacobs 將會揭開揭開全新的篇章。這個紐約品牌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更重要的是,它有多大幾率能找到一個真正懂得並能夠守護其品牌精髓的新老闆呢?
誰是 Marc Jacobs 的未來買家?
一些分析師認為被品牌管理公司收購是最合理的結果。「這些集團專門收購表現不佳的時尚品牌,並透過授權、批發和全球擴張來擴大品牌規模,而不需要大量的創意投資。」經濟學家兼奢侈品策略機構 It’s A Working Title 的合夥人 Bryce Quillin 表示。
這樣的收購結果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品牌管理公司往往通過特許授權、大眾零售協議和明星聯名來追求短期收益。」Bryce Quillin 指出:「但這樣做可能會犧牲奢侈品牌賴以生存的完整的創意和其長期文化資產。」GlobalData 董事總經理兼零售分析師 Neil Saunders 同樣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這三種運營方式都可能將 Marc Jacobs 進一步推向輕奢市場。
「這類買家往往對品牌更深層的文化底蘊不是特別感興趣。」Neil Saunders 指出。正因如此,部分分析師認為,如果 Marc Jacobs 由美國時尚集團接手或許更為理想——比如終止收購 Capri 後,已出售 Stuart Weitzman 的 Tapestry,或是成功運營了 Tommy Hilfiger 的 PVH 集團。Neil Solca 預計「多家美國集團」及私募基金都可能參與競購。隨著市場的動盪和不確定性,大眾對於輕奢產品的需求逐漸增長,Robin Mellery-Pratt 強調 Marc Jacobs 的核心優勢在於:「以更親民的價格成為文化傳播媒介,這使其始終保有獨特吸引力。」
但諮詢公司 The Consumer Collective 的聯合創始人 Jessica Ramírez 亦指出:「私募基金通常青睞已經成熟的業務,而並非是需要升級和改造的項目。除非接手的公司願意接受重建品牌的這一挑戰,在成衣線與手袋業務上重新投資,否則依然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Models backstage with the Christina bag at the Autumn/Winter 2025 show. Photo: Huy Luong
品牌易主後的重塑之路
商業價值將成為 Marc Jacobs 新老闆的核心課題。目前眾多分析師都指出,該品牌在配飾業務(例如香水、太陽鏡等授權產品)與成衣系列之間存在明顯斷層。現在品牌的授權協議包括 Coty 集團負責香水、Safilo Group 運營眼鏡業務,這兩項預計將維持不變。 Bryce Quillin 表示,新老闆很可能延續或擴展這些穩定的收入來源。分析師們最常提及的是 Marc Jacobs 的香水業務,其次便是品牌標誌性的 Tote Bag,Jessica Ramírez 指出:「配飾品類仍然有增長空間,當前市場對輕奢手袋需求旺盛,Marc Jacobs 完全可以把握這次機會。」
品牌標誌性的時裝發佈會通常在紐約發佈,但不同於傳統的時裝週發佈時間,品牌會另外選擇合適的時間舉行,這種安排雖受到了業界推崇,但在商業上的表現卻略顯不足。Bryce Quillin 表示:「Marc Jacobs 需要提升將創意轉化為商業競爭力的能力。」讓天橋上的系列更適合穿著。
在上季時裝發佈會上,該品牌已展現出在商業上的改變和探索,全新推出的 Christina 手袋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就在上月底,品牌已開始向時尚編輯們寄送這款手袋。Jessica Ramírez 特別指出,在二月發佈的 2025 春夏系列中,褶皺褲裝等單品也具備大熱的潛質。但她強調:「這種在商業上的轉型還需要加強,即便不體現在天橋設計上,至少也要在常規成衣的產品線中貫徹這一策略。」
目前,Marc Jacobs 的成衣銷量仍是有限的。Robin Mellery-Pratt 表示,正因如此,無論品牌的新老闆是誰,在短期內,他們都不太可能將成衣系列視為利潤核心而去優先發展。然而,Robin Mellery-Pratt 認為雖然在商業上,成衣的表現上略顯不足,但目前的天橋設計是品牌策略的重要支柱,亦是未來的資產。
他這樣評價道:「Marc Jacobs 每季所展現的天馬行空的創意、引人入勝的創作深度,以及那種極致又轉瞬即逝的美學特質,與當下 Z 世代及所有原生 TikTok 用戶所展現的特質不謀而合。成衣系列強化了品牌的文化基因,這在當今時代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忽視這其中文化的力量,這種力量正是 Tote Bag 這些超越季節性的大熱單品獲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考慮到 Marc Jacobs 在時尚界的傳奇地位,維護品牌的文化遺產和推動銷售業績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 Sofia Coppola 執導的紀錄片《Marc By Sofia》即將在今夏威尼斯電影節首映,這部電影不僅深刻揭示了這位設計師的傳奇歷程與行業影響,更有望重新喚起市場對其個人與品牌的熱忱,而這份珍貴的遺產必須得到守護。「如果將 Marc Jacobs 主要視為商業變現的工具,而並非是由設計師的精神和願景打造的一個具有靈魂的時裝屋,其獨特性恐怕會遭到稀釋。」Quillin警示道。
原文轉載自 《VOGUE BUSINESS》
Editor
MADELEINE SCHUL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