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許多早期電影一樣,這部作品充滿了各種致敬元素。我們無從得知Kristen Stewart是否真的受到這些作品的啟發,但觀眾會不自覺地聯想到Sofia Coppola 《Virgin Suicides》中褪色的色調(片尾字幕也感謝她的審閱與建議)、 Terrence Malick緊張的音效剪輯,甚至是 Jean-Luc Godard的風格。從一開始,《The Chronology of Water》就展現了它的本質——一部縈繞人心的電影。由Imogen Poots主演,這位首次執導的導演選擇改編美國作家Lidia Yuknavitch的同名回憶錄,講述女性經驗中的暴力與殘酷。這是一部近乎難以消化的大師之作,卻因其美麗與激進的導演選擇而得以昇華。

Kristen Stewart,不妥協的導演

通常來說,文學改編作品中以旁白敘述故事總會帶有一種深沉的催眠感,就像缺乏想像力的導演選擇的簡單手法。Kristen Stewart在《The Chronology of Water》中也走上了這條崎嶇之路。然而,她成功超越了這種形式,將她的首部電影打造成一部獨特的作品,並以獨特的導演風格支撐。這一點從開場畫面就能看出——那些跳躍的、彷彿偷拍般的影像,拍攝於水面之下。水,正如片名所示,將在電影中佔據重要地位。水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一個噪音與痛苦都消失的世界。聰明且充滿靈感的Stewart透過碎片化的畫面與聲音來表現這場水中潛行。她也將敘事分為五幕——或者更準確地說,五個章節。這是一種避免偏離主題的方式,同時也忠於原著。最重要的是,不背叛它。

但我們必須回到聲音。流水的聲音、低語、尖叫。你可能會以為是混音沒調好,或是電影院的音量太大。事實並非如此。《The Chronology of Water》中的一切,都是為了折磨觀眾而設計。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將觀眾置於一種可感知的不適中,接近恐怖的邊緣。因為Lidia Yuknavitch的生命中確實充滿了恐怖。她在童年時遭受父親的暴力對待,無論是身體、言語還是性方面,她在自傳中講述了這段被創傷和逃離嘗試(無論是字面還是象徵意義上)所標記的歷程。對她來說,游泳、BDSM、毒品,甚至是寫作,都是用來驅散命運、抹去記憶的手段。在她的首部電影中,Kristen Stewart選擇用聲音而非影像來呈現這種暴力。儘管血似乎大量流淌,與純淨的水混雜在一起,但暴力從未被直接展示。在這方面,導演與觀眾的想像力玩起了遊戲,將自己推向恐怖的邊緣,卻偏好用柔和的色彩來描繪,並在折磨即將開始的最後一刻停下鏡頭。

《The Chronology of Water》
© Les Films du Losange

《The Chronology of Water》

© Les Films du Losange

《The Chronology of Water》,一部赤裸的電影

Lidia Yuknavitch由Imogen Poots飾演,她在片中窒息掙扎。整部電影透過緊湊的鏡頭,將焦點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彷彿要貼近她的肌膚,甚至觸碰她。我們鮮少見到如此大膽靠近的鏡頭,既描繪肉體的痛苦,也刻畫心靈的折磨。或許正是這一點,讓我們不得不讚嘆Imogen Poots的才華——這位英國電影中低調的面孔。她的名字或許對你來說陌生,但這位35歲的女演員已在多部大型製作中累積了許多小角色,從《V煞》(2006)、《28週後》(2007)到《簡愛》(2011)。而這次,她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既炙熱又傷痕累累。正是她的身體,為這部長片賦予了厚度,無論是被暴力對待、被凝視、被切割、被親吻或被舔舐……在超過兩小時的片長中,她的身體似乎經歷了所有狀態,同時也將觀眾的身體帶入一場震撼感官的冒險。

在2025年康城影展的新聞發布會上,儘管眾人對Kristen Stewart的首部長片充滿期待,她卻缺席了官方選片的宣布。原因?這部作品根本還沒準備好。幾天後,《The Chronology of Water》終於被列入「一種注目」單元。而在5月16日星期五於影展宮放映後,她的團隊成員透露:「我想她還想再做些修改,甚至延長片長……」這番話讓我們不禁微笑,因為它完美勾勒出這位從演員轉型為導演的女性形象——一個極度追求完美的女人,而她首次執導的重大嘗試,只是再次證明了她無與倫比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