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團是傳統的娛樂事業,在官方史上紀錄了首個馬戲團Philip Astley School於1769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當時的馬戲團揉合動物表演、雜技、freak show,雖然非常盛行但仔細一想,其實是一個殘忍的娛樂。

幸好”freak show”風氣早已被淘汰,大家不再視這些「殘缺者」為娛樂。但去到現時21世紀,動物表演仍然存在,不論是馬戲團還是動物園內的表演,批評聲相對增多。然而隨著保護動物的意識愈來愈強烈,慶除動物表演的聲音加強,這些聲音首要落在馬戲團上。保護動物不是一個口號,事實上亦曾出現不少有關於馬戲團的意外,好像動物攻擊馴獸師等,一切原因源自於強逼牠們違背動物本性來表現,甚至使用一些殘酷手段來訓練牠們。

 

德國馬戲團Circus Roncalli早前宣佈利用3D全息投影(Hologram)代替真實動物

德國馬戲團Circus Roncalli早前宣佈利用3D全息投影(Hologram)代替真實動物

因此,德國馬戲團Circus Roncalli早前宣佈利用3D全息投影(Hologram)代替真實動物,決心改變馬戲團的守舊傳統。在場內設置巨型弧形螢幕,再投射出超高解析度的動物,以1:1的比例把動物呈現在觀眾前。

除了德國外,連丹麥政府亦年底全面禁止馬戲團的動物表演,同時要確保動物退休後有適當的措施可安享晚年。而且不只是在政策上有所改變,丹麥政府更以1,270萬港幣購入國內最後四隻大象:Ramboline、Lara、Djunga和Jenny。先把牠們送到動物保護團體,確保牠們的福利後再送入動物園。這個做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讚賞和掌聲,相信可以吸引更多政府、馬戲團效法。

 

究竟馬戲團沒有動物,還是馬戲嗎?擁有146年歷史,曾被稱為「地球最偉大表演」的美國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早於兩年前在紐約進行最後一場表演,然後宣佈結束,一代標誌性的馬戲正式走入歷史。當時有指玲玲馬戲團生意下滑的原因是停止了招牌大象表演而吸引力不再,所以走上結束之路。然而筆者認為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公平,因為隨著時代進步出現大量娛樂,亦只著眼於手機上,加上保護動物的想法愈來愈強烈,認為動物應該回歸自然,不可被困在表演上。

因此馬戲團沒有動物是大勢所趨,但「馬戲」只是一個名字,表現可以是流動且彈性。例如於柬埔寨社企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同樣沒有動物,只靠表演者出色的舞蹈和特技,配上有趣的故事,同樣吸引了大量觀眾。相信沒有大象的馬戲團,一樣是有市場。在沒有動物的「輔助」下,剩下的就是表演者的功力競技,才能不被潮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