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MOK, Museum Director of HKMoA

在芸芸館藏當中,外銷畫作是香港藝術館 1962 年最早入藏的奠基館藏,成為全球少數專門收藏外銷畫的博物館。館長 Maria Mok 所挑選的藝術作品亦來自該系列:「2009 年,我時任香港藝術館外銷藝術組的助理館長,構思一個名為『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的展覽,以嶄新的思維和角度演繹這批 19 世紀的外銷畫。這幅以維多利亞港為題材的作品就是其中一幅珍品。」外銷畫是當時廣東「一口通商」後,畫家為迎合外國人品味而創作的,因此帶有西洋風格,研究這些作品可以拼湊出香港在當時便開始扮演的承接中外角色。「這幅作品不但可見 1850 年代的香港已略具商港雛形,更反映典型外銷港口風景畫中西合璧的特色:廣角的取景,上下以大片空間描繪天空與大海,中間為狹長的港口建築;採用西洋油畫技法,但山巒則以近似中國山石皴法描繪。這幅畫亦代表香港藝術館外銷畫藏品的特色,這類作品與 18、19 世紀中國沿海商埠及南中國海一帶地形風貌、民風習俗、中英貿易史有好大關係。看似風俗畫,但背後蘊藏豐富歷史背景、資料,是具『歷史感』的藝術品,亦是最有『美感』的歷史片段。」

《維多利亞城遠眺》(1854),煜呱(傳)。

《維多利亞城遠眺》(1854),煜呱(傳)。

作品不但可見 1850 年代的香港已略具商港雛形, 更反映典型外銷港口風景畫中西合璧的特色。

MARIA MOK, Museum Director of HKMoA.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 Maria Mok 博士,自 1996 年起入職香港藝術館, 多 年來見證了藝術館的發展。 除了專研清代廣東工藝、外銷畫,還策劃多項大型展覽及節目等,一直為香港藝術生態付出。

MARIA MOK, Museum Director of HKMoA.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 Maria Mok 博士,自 1996 年起入職香港藝術館, 多 年來見證了藝術館的發展。 除了專研清代廣東工藝、外銷畫,還策劃多項大型展覽及節目等,一直為香港藝術生態付出。

香港藝術館迎來成立 60 週年紀念,對 Maria 來說更是意義重大。「過去十年間,藝術生態不斷演進,西九文化區的新博物館相繼落成,本地藝術市場亦蓬勃發展。今年慶 祝 60 周年的香港藝術館不但為香港第一間公營美術館,亦為數十年來全港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隨著時代前行,掌握時機更新了品牌和形象設計,反思和加強演繹藝術館的 DNA。」Maria 對於藝術館的投入,亦從字裡行間中深切感受得到,「我自 1996 年入職以來,已經在藝術館工作 26 年,最近有人形容我已經『嫁了』給藝術館,我相信在這裏最深刻的回憶,可能會是將來退休要離開的一天。」

玻璃胎畫琺瑯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乾隆年製」款 (清 乾隆 1736 – 1795)。
玻璃胎畫琺瑯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乾隆年製」款 (清 乾隆 1736 – 1795)。
玻璃胎畫琺瑯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乾隆年製」款 (清 乾隆 1736 – 1795)。
玻璃胎畫琺瑯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乾隆年製」款 (清 乾隆 1736 – 1795)。
1 / 2

NANCY LEE, Chairman of The Friends of HKMoA

瓷器自多個世紀以來,體現了中國的藝術精髓,亦成為傳統文化的的靈魂之託,為後世帶來豐富的鑽研內容。Nancy 亦特別挑選了一件瓷器:「香港藝術館的館藏當中有很多我喜歡的作品,但這個包袱形花瓶真的很特別。」此件作品在清代乾隆帝(1736-1795)時期宮內的造辦處製作,故為清透淺淡的黃釉,瓶背的一朵花蕾中心更巧妙地繪出「乾隆年製」四個字。「乍一看,這個袋子看起來像一個彩繪陶瓷,但實際上是由玻璃製成的,上面有彩繪。其精緻和巧妙的手法非常罕見,且令人震驚。」

引起其注意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和高水平的藝術性,「它真的是為另一個時代而製作的。花瓶為布袋狀,摺痕仿絲綢質地,表面裝飾如錦緞。圖案有牡丹、木槿、桃花、石榴花,象徵吉祥、富貴、幸福,花卷間盤旋著紫蛟龍。這種細節豐富的聚寶盆和俏皮的偽裝肯定會滿足皇帝。」「包袱」諧音「包福」,寓意幸福吉祥,該作品反映乾隆年間華麗細緻的裝飾風格,亦體現了匠心獨運。

NANCY LEE, Chairman of The Friends of HKMoA. 自 2005 年起成為香港藝館之友主席,還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及多個藝術機構董事會成員等,擁有豐富藝術界經驗。

NANCY LEE, Chairman of The Friends of HKMoA. 自 2005 年起成為香港藝館之友主席,還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及多個藝術機構董事會成員等,擁有豐富藝術界經驗。

這是一個我們都可以引以為傲的博物館!

「我記得第一次到訪藝術館是在 2019 年經過大規模翻修後,被宏偉的空間、景色和光線所折服。這是一個我們可以引以為傲的博物館!」談及未來,Nancy 寄予香港藝術館不斷發展及前進,「過去 60 年來,香港藝術館一直是香港領先的文化機構,在引領香港藝術家和新觀眾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既包含最高級別的中國歷史藝術,也包含香港歷史上獨有的藝術,包括外銷畫,以及現當代水墨藝術的重要發展。未來,最重要的是通過其獨特的收藏品和展覽,來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VANESSA WONG,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W.H.Y. Gallery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藝術和文化的發展也反映了我們城市的歷史、發展及精神。」談及香港藝術館以及香港的藝術演變歷程,Vanessa 亦特別挑選了一件刻畫 這個城市的香港藝術館藏品——香港藝術家朱興華的畫作《我在廟街的日子》。「第一次看見這件作品是在香港藝術館於 2010 年舉辦的展覽『視界新色』,當時展出 13 件藝術館館藏及香港藝術家的近作,呈現了展覽主題——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件作品時,覺得畫作具有很豐富的元素和內容,描繪了藝術家記憶中的廟街景象,背景則密密麻麻鋪滿了他回憶廟街生活的文字,充滿故事性的圖像及文字呈現出主題的細膩描繪。」

「我很欣賞朱興華捕捉人物的形態及生活氣息,而這件作品充滿了緬懷香港 50 年代廟街的情懷,甚具特色。」一直欣賞朱興華作品的 Vanessa,還閱讀過他的 文章〈我在廟街的日子〉,「文中首段他提及『50 年代,廟街很陋、很貧、很擠,但有一股非常獨特的生活文化。』而這件作品則反映了藝術家在廟街深刻的體會和感受,也喚起不少港人對油麻地的集體回憶。」

《我在廟街的日子》(1935),朱興華。

《我在廟街的日子》(1935),朱興華。

VANESSA WONG,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W.H.Y. Gallery. 自幼跟隨任畫廊創辦人的母親一起到訪不同藝術家工作室及展覽,畢業後一直在藝術行業發展,現為 W.H.Y. Gallery 月季畫廊主理人,致力推廣當代藝術。

VANESSA WONG,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W.H.Y. Gallery. 自幼跟隨任畫廊創辦人的母親一起到訪不同藝術家工作室及展覽,畢業後一直在藝術行業發展,現為 W.H.Y. Gallery 月季畫廊主理人,致力推廣當代藝術。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地反映了我們城市的歷史、發展及精神。

近年,香港藝術館進行了龐大的翻新及擴建工程, 2019 年項目圓滿竣工及重新開放。對於 Vanessa 來說,最深刻的回憶莫過於藝術館在擴建和裝修三年後重新開幕的一天,「那天重新踏入新增了五個展覽廳的香港藝術館,細看每一個展覽,感覺到藝術館的燈光和空間更明亮。另外,最近看巴洛克的展覽也甚是深刻,展覽作品具代表性,尺寸大型,具有張力;策展劃分主題清晰,每個區域的牆色和氣氛也不同,柱型建築及場內的燈光襯托出巴洛克時代的美感和特色。由浸大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為這展覽創作的音樂,更能讓觀者融入其境和感受,展覽別具心思。」

對於未來的憧憬,Vanessa 表示:「近十年,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文化藝術,着重創意領域,香港藝術館致力舉辦展覽,及帶來精彩的外借展覽和項目。香港藝 術館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甚為重要;另外,在教育及推廣方面,香港藝術館亦致力推動,啟發年輕人從少對文化的興趣和認知。香港藝術館對於香港文化和藝術發展有着重要的貢獻,藝術的領域和生態將不斷擴展更新。」

《雙燕》(1981),吳冠中。

《雙燕》(1981),吳冠中。

ARTHUR DE VILLEPIN, Chairman and Co-founder of Villepin Gallery

「對我來說,香港藝術館是香港整個文化面貌的支柱,將過去與未來聯繫起來,這種相關性也可以通過館藏中找到。」對於致力發掘中外藝術的 Arthur 來說,最吸引他的香港藝術館藏品是國際畫壇大師吳冠中的《雙燕》。回憶那時初見這件作品,Arthur 表示是香港藝術館 2019 至 2020 年舉辦的「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展覽,展示了藝術家吳冠中最全面的作品、素描、物品、文件和旅程:「我當時就被它吸引了,記得在這幅畫作前站了很長時間。」

吳冠中以極簡主義所描繪的建築元素創造了空間和深度,旋即引起了 Arthur 的注意: 「我能感受到藝術家筆下江南的沉穩精神。畫中微妙的倒影,既平靜又鼓舞人心。在左側,該建築具有中國建築元素的特徵,但如果你只看右邊,它可能是一個存在於世界任何地方的建築結構。它是吳氏融合東西方概念的技術縮影,捕捉到了環境和兩隻燕子飛向樹的本質。」

ARTHUR DE VILLEPIN, Chairman and Co-founder of Villepin Gallery. 法國前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 之子,從小與藝術結緣,更在 2019 年與父親共同創辦 Villepin 藝廊,著力推動以及發掘當代藝術,促進亞洲以及國際的藝術交流。

ARTHUR DE VILLEPIN, Chairman and Co-founder of Villepin Gallery. 法國前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 之子,從小與藝術結緣,更在 2019 年與父親共同創辦 Villepin 藝廊,著力推動以及發掘當代藝術,促進亞洲以及國際的藝術交流。

以藝術為媒介,履行連接東西方世界的使命。

另一個令 Arthur 尤為難忘的參觀回憶,則是去年的「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展覽,「我有機會在下班後參觀博物館。晚上觀看陶瓷和手工藝品是一種獨特且視覺上令人愉悅的體驗,尤其策展是按顏色排列的。同時,在以往的展覽中,兒童節目一直是策展人的主要考慮因素,提供了啟迪香港最年輕一代的能力。」

談及未來,Arthur 感慨道:「與數十年前相比,今天的香港文化生態充滿活力。未來,我相信香港藝術館會為所有香港市民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繼續以藝術為媒介,履行連接東西方世界的使命,還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發現和了解藝術的途徑。」Arthur 亦期待將來會有更多來自全球現代藝術大師的精彩展覽,激發更多年輕一代藝術家的靈感。

《一小片黃色》(1984),陳餘生。

《一小片黃色》(1984),陳餘生。

JOYCE NG, Head of Gallery & Exhibitions of Asia Society

「我第一次見到這幅畫作是在香港藝術館中國文物展覽廳的一個安靜角落。」在豐富的香港藝術館藏品中,Joyce 挑選了香港藝術家陳餘生的畫作《一小片黃色》,並分享道:「那時是在 2021 年 11 月,我清楚記得房間的黑暗,以及從畫布上發光的顏色——我覺得有必要仔細欣賞。」

中年才開始習畫的香港藝術家陳餘生,生前堅持創作到逾 90 歲高齡,畫作通常以鮮艷的大色塊作背景,抽象的幾何元素、象徵符號與圖案構成充滿童趣的作品。讓 Joyce 印象深刻的是組合在一起的俏皮幾何形狀,「這令畫作看起來更有趣。我喜歡構成眼睛的拱形,大膽的紅色,以及穿過的漸變藍色。在香港藝術館藏品的『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展覽內,這幅無憂無慮的畫作非常引人注目。當然,不能忽視周圍華麗的皇家陶瓷,但香港藝術家陳餘生的這件作品確實值得一提。」

JOYCE NG, Head of Gallery & Exhibitions of Asia Society. 在藝術界擁有超過十年經驗,曾擔任ArtCentral 在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的貴賓主管,並於 2022 年正式出任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藝術館及展覽主管。

JOYCE NG, Head of Gallery & Exhibitions of Asia Society. 在藝術界擁有超過十年經驗,曾擔任ArtCentral 在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的貴賓主管,並於 2022 年正式出任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藝術館及展覽主管。

香港藝術館是香港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 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可以觸手可及,激發日常生活的樂趣。

「香港藝術館是一個非凡的公共機構,值得所有讚譽。2019 年藝術館的重新開放確實標誌着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對涉及藝術行業的人來說,對城市本身來說也是如此。」談及香港藝術館對於香港而言的意義,Joyce 更是深有感觸:「香港藝術館是香港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可以觸手可及,藝術可以令人歡迎,藝術可以激發日常生活的樂趣。」

「每次參觀香港藝術館,都能創造新的回憶。」正如 Joyce 所言,香港藝術館不單承傳與守護藝術,更一直以嶄新的角度引領大家欣賞傳統及多元化的作品,讓藝術融入生活。「香港藝術館提醒了大家,奉獻和堅持可以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我希望香港藝術館繼續為香港市民服務,加強為全民提供藝術教育的使命。」

《天書》(1987-1991),徐冰。

《天書》(1987-1991),徐冰。

ELAINE KWOK, Managing Partner (Asia) of Hauser & Wirth

文字是一個文明的精髓,亦是所有發展的根基,甚至可以是藝術。對於 Elaine 來說,最印象深刻的香港藝術館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天書》,便與文字緊密相關。「它是我在 2000 年代初接觸中國當代藝術的過程中遇到的第一批作品。走進房間,我有種想去翻閱文字的衝動,卻發現完全無法辨認——這些古文是不是已經不常用了?還是我的中文詞彙量太少?」徐冰的《天書》歷時四年完成,大面積地將書籍和捲軸鋪蓋在空間中,上面擁有四千多個由藝術家親自刻製的文字。然而,當讀者去嘗試破譯文本時,會發現文字完全難以辨認——實際上,它們是徐冰為了語言和意義而編造的假字。「我覺得這件作品在香港藝術館很有意義,因為香港是一個中英文經常可以互換的城市,這無疑是當代中國藝術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ELAINE KWOK, Managing Partner (Asia) of Hauser & Wirth. 作為資深藝術界人士,除了是佳士得首位華人女拍 賣官,任職長達 15 年,最近還轉向 Hauser & Wirth 畫廊,成為其亞洲區管理合夥人,繼續發掘動人作品,推動亞洲的藝術發展。

ELAINE KWOK, Managing Partner (Asia) of Hauser & Wirth. 作為資深藝術界人士,除了是佳士得首位華人女拍 賣官,任職長達 15 年,最近還轉向 Hauser & Wirth 畫廊,成為其亞洲區管理合夥人,繼續發掘動人作品,推動亞洲的藝術發展。

書籍和捲軸覆蓋了整個空間,令人身臨其境,勢不可擋—— 就像中國語言的浩瀚一樣。

Elaine 認為,香港藝術館的藏品無疑反映了香港獨特的歷史:「從歐洲人 18 世紀和 19 世紀中國繪畫,到古典中國畫、玉器和陶瓷等,保存及展示植根香港的中華文化;博物館亦為當今在香港工作的當代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為社區提供了一個聚集和反思的空間。」

香港藝術館不斷突破侷限並與時並進,透過不同方式將藝術融入大家的生活。正如 Elaine 最深刻的藝術館回憶亦然:「我真的很喜歡大家為 2021 年藝術館成立 30 週年而組織的 Art for Everyone 項目。為了將香港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帶到香港街頭,我們用到了逾 260 個廣告牌、電子顯示屏幕和交通樞紐,全港 18 區的公共室外和室內空間。該活動展示了藝術館收藏的 100 件作品,除此之外,我們還為 10 件藝術品製作了 AR 效果。我永遠不會忘記 AR 讓香港藝 術家石家豪將女性畫作搬到香港天際線上的建築物,讓她們隨着音樂翩翩起舞!」「我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長大,聽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現在誰也說不准了!我希望博物館將繼續利用其精彩的收藏,並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和教育中心。」


>> 立即訂閱電子書及紙本實體書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