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誌發展成一個 music collective,提供舉辦派對服務、成立服裝品牌及唱片公司 Silkroad Sounds ,香港 DJ Arthur Yeti 身上有無數標籤,也代表了多元創意的實體現象。而原來,有着香港、英國混血背景的Arthur,在香港長大後去到倫敦讀書,那時最初為了免費看演出,才與英國讀書的室友一起成立網誌 Yeti in the Basement。回到香港後,他與孖生弟弟Tom開拓派對服務市場,創辦 Yeti&Friends ,並於2019年進行巡迴演出。「我們在東京、台北、洛杉磯、芝加哥、開普敦、香港及上海均舉辦派對,親自做DJ及主持。」而其廠牌Silkroad Sounds則混合了自己團隊以及圈內出色的音樂作品,混合不同類別的音樂。Yeti in the Basement 亦因為由地下轉成公開活動而改名Yeti Out,隨後成立自家同名時裝品牌。

他及團隊在東京演出並舉辦派對約六年,終於在去年東京時裝週開設了第一間陳列室。「我們與日本電台Block.FM合作,安排了三天的音樂以及與藝術家、設計師的對話,並舉辦了一些店內活動。 社區對話是我們所做工作的核心,因此能夠將這種能量帶到東京,我感到很榮幸。」

對於Yeti的美學,他解釋道:「其實Yeti是受很多東西影響的,例如90年代的狂歡宣傳單張,中式菜單上的字體,我們在地鐵上看到的有趣廣告等。而紫色則是經典的Yeti主題,我們標誌上的揚抑符(circumflex)亦是。」不少人的靈感、感悟會隨生活閱歷改變,Arthur也是:「主題總是可以改變的,就像我們的品味和興趣一樣。 如果一切都被限制,這將很無聊!」

混血、多元化、充滿活力,這些形容詞放在Arthur 身上猶如看到擬人化的香港,而他與香港的聯繫或多或少來自語言。「廣東話是我的母語,當我在香港時,我會盡量參加當地的DJ演出。 就像大多數由各種文化組成的城市一樣,由於語言或文化障礙,大家之間也可能存在分歧,但其實利多於弊,正如香港多元化的藝術和美食市場也反映了這一點。」而看着粵語電影長大的他,亦十分喜歡典型的粵語歌,如LMF《大懶堂》、王菲《夢中人》等。

本地音樂看似漸漸在流逝,對此 Arthur直言:「香港的音樂風起雲湧,但由於租金高昂,許多場館被迫關閉或改變音樂方向以迎合主流人群的需求,這始終是一大難題。」但他亦沒有悲觀地全然否定香港音樂的前景:「幸運的是,周圍仍然有讓優質音樂人展露才能的地方,例如 Minh、Oma 及 Eaton HK。」

最後,問及這些年來他得到最好的建議,他稱是「越努力,你就越幸運」。他亦鼓勵大家放膽去嘗試,並講出三個建議:「第一,選一個滑稽的名字。第二,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三,重複第二項,直到那件你鍾情的事變成你的全職工作。」